按语:为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点内容,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求,针对长江黄河上游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布局推进实际,扎实开展调研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现将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李传林所作的《基于生态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一一大茶园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全文发布如下。
基于生态振兴促进乡村振兴
——大茶园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李传林 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
(2023年10月30日)
绿色是农村本色,生态是农村基态,农民居农村农业生态养护和绿色发展主体地位。生态振兴是“三农”工作重要战略,是乡村振兴战略重点任务,也是兴农强村重大举措。各省县乡村全神贯注于乡村振兴,鉴于县情乡情村情不同、基础不一、优长有别、条件各异,在把握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振兴基本内涵、协调推进同时,而注意突出特色、聚合资源、抓住重点、振兴全面,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重庆市秀山县龙池镇大茶园村(又称洞坪村),基于生态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做法,值得调研学习借鉴。本人于4月初至9月底,深入该村调研,察看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工矿企业、集体经济、自然资源、公共服务等,串门户同村民聊天、开小会与干部交流、设聚会和驻村队员讨论、借机会向县镇领导讨教,并同他们一起完成大茶园村基本情况、五生五美建五村概念规划、研究制定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建议意见、人居环境改造调研报告、村级集体经济专项报告、长寿老人健康生活调查报告、百年名校茶园小学前生今世、百年金桂王风雨岁月、婆婆山赋、马路河漂流、婆婆洞奇观、大茶园村宣传片及logo设计、茶园小院精神和院规等图文材料编写,其间积极协助该村成功申报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示范村、文旅部旅游景点、县级金融信用村、打造茶园小院和派出农民运动队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丰收节农民运动会等,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深受鼓舞、有所收获,现就该村基于生态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有关情况形成调查研究报告。
一、固本培元,动发基本元素,建设致富新村
据介绍,大茶园村系重庆秀山龙池镇机构改革后由原茶园、中坪、新塘、新坪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面积12.3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1171户3618人,少数民族2980人,常驻人口762户1583人,劳动力2141人。曾有建卡脱贫户78户284人,低保户70户129人,特困供养户24户24人。据了解,大茶园村地理区位独特、交通相对便捷,距县城20分钟车程;资源禀赋别具一格、农文旅等资源密集,耕地5224.3亩,林草12409亩,森林覆盖率70%以上,山青水碧、天蓝地绿,生态优美、空气清新;经济发展基础较厚、科技支撑后劲较足、基层治理效果较好,干部主动性和村民积极性高,发展思路清晰、奋进目标明确,在市县创造了多项经验。
据调查并分析发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最基础层面看,必须具备人口、土地、居家、产业、村庄、生境、组织、治理等八个基本元素,而生境是其他元素重要载体;从发展软硬基础条件看,应当把握设施与设备、人力与人才、土地与耕地、聚居与散居、产业与家业、文化与文明、生态与生计、村景与生境、组织与主体、治理与自理、方位与方向、政策与策略等基础元素,作为全面系统而又深入研究乡村发展重要因素和制定规划计划而又推动落实落地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而生态和生境是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元素。
大茶园村按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如期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其内涵之丰富、过程之艰辛、实践之生动、干部之用心,无法一言以蔽之,但概略而言是,脱贫攻坚激活基本元素,农村农业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已有一定基础。经与县政协、县储粮公司驻村干部专题座谈,分析大茶园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是缺水电路、缺劳动力、缺技术、缺邻居、缺家底、缺学力、缺健康、缺生计、缺环境、缺主意、缺自理、缺志向等,所缺各不同,结果都贫困。对此,县政协领导及驻村干部协同县级有关部门和镇村干部,采取针对性强的精准脱贫措施,改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发展种养游加产业吸引土地使用权入股和务工,开展适用技术培训,进行与生态移民异曲同工的房屋搬迁、旧房危房改造,保障义务教育和帮扶,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就业,落实医疗救助政策,整治生态环境,发展集体经济组织社员入股分红和务工创收,驻村干部入户帮助出点子、协助自理,加强说服引导促使“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等等。经过深入分析得知,设施、产业、技术、政策、组织五大脱贫措施最为重要,因为这每一措施都可以同时解决多个难题,措施叠加配套就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脱贫致富。
设施促脱贫致富是基础。可以一并解决缺生计、缺家底、缺本钱、缺环境等问题,促成全面脱贫、改善致富生境、功在当前而又利于长远。大茶园以最小破坏最大保护,建设配置全村道路、网络通讯、供水、供电“四通”设施设备,县级扶贫资金、部门帮扶资金、社会帮扶资金、项目整合资金1800多万元投入,建设通组公路,升改农村电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等,方便生活,促进生产,加快脱贫,奠基发展。采用以电代薪、环境治理、垃圾集中处理等办法养护生态系统和培育生态生计岗位,采取修塘治渠、见缝植绿、牲畜圈养、缩减荒地、扩增林草、综合整治等措施靓化村景和绿化生境,投入19万元资金整治环境卫生,优化村容村貌。
产业促脱贫致富是根本。可以一起解决缺生计、缺本钱、缺家底、缺技术等问题,创生财源、促进经济生长和增长、利于社会生发和发展。大茶园实行功能分区、确保耕地,促使全村12.3平方公里土地合理使用,帮扶64户贫困户资金36.65万元发展种养业,帮助36户贫困户办理扶贫小额信贷89.5万元。从实际出发运用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贫困户等经济形式发展产业和带动家业。以勤劳增收促进全村2141名劳动力均实现就业,其中外出务工1500多人,贫困人员常年在外务工113人、本地28人,贫困户整户外出县务工25户78人,组织富余劳动力100多人在村所在工业企业务工、总收入200多万元。
技术促脱贫致富是关键。能够系统解决缺技术、缺生计、缺本钱、缺学力等问题,培养生产技能、获得生存手段、实现持续生长和进步。大茶园六年组织800多人次参与县、镇、村三级主办的适用技术培训40场次,培养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农民技术员,特惠支持扶贫对象,使每户至少掌握1项就业技能或适用技术,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政策促脱贫致富是保障。能够统摄解决缺生计、缺学力、缺健康、缺家底、缺邻居等问题,实现民生兜底、完备整生利益、促进共生和谐。大茶园推行生态移民引导村民居住由相对分散向茶园、中坪、新塘、新坪4个自然村中心地带适度聚集,争取资金34万元,搬迁改造危旧房38户,其中贫困户12户,残疾人2户,新修无房户住房2户。投入资金12.8万元,为18户建卡贫困户硬化院坝、硬化室内、改造线路,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大病医疗救助17户贫困户和7户低保户共24人,减少贫困家庭医疗费用开支,化解新冠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45户贫困户和2户低保家庭直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就读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等资助政策,学习生活基本需求得以保障。全村68户142人享受低保政策,其中建卡贫困户31户100人。
组织促脱贫致富是引领。能够统筹解决缺本钱、缺主意、缺自理、缺志向等问题,组织动员群众、创生利益整生体、共生联动创收和共享利益。大茶园综合施策选优两委班子、压实驻村责任、“四议两公开”重大事项等推进组织建设和激发村民主体能动性,通过网格管理、化解纠纷、解决困难等建立多元结合治理模式,采取现状解析、形势分析、专家预判、规划计划等促使干群适时清楚发展方位与明确努力方向,运用时政学习、专家解读、工作结合、行动方案等进行政策答疑解惑和策略贯彻,引导在家劳力就业创业。利用节日节气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和制定村规民约促进乡风文明,禁止大操大办、注意环境卫生,对重点地段和卫生死角开展集中清扫活动。
调研之前,大茶园村已是重庆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秀山县龙池新材料产业园所在村、秀山县龙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村。新时代的大茶园村,已经站在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起点,正奋力迈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高点。
二、夯基兴业,激发状态因素,建设强基新村
完成脱贫攻坚,接续振兴战略,县政协、县储粮公司和驻村干部坚持脱贫不脱钩,领头全面彻底透视大茶园村状态,引导深切反思和把握现状与特征、问题与成因、优势与弱点、机遇与挑战、形势与走势、理念与思路、规划与计划、目标与任务、重点与难点、典型与一般、机制与制度、成果与经验等状态因素,认识到全村脱贫标准不高、发展水平较低、村民求富愿望高、热情高,在村常驻人口少、从业人员少、生产消费两不足,基础设施网络不全、通达度低、生产生活两不便,产业不兴、事业不旺、增长发展两迟缓,资源品类多、富集程度高、资金技术两缺乏、开发利用处两难,面临机遇确实多、不确定性挑战也不少、得失权衡无定数,进难攻、退难守、发展振兴到关口、唯有克难而上才能找到突破口,于是更新理念着实做、理清思路强基础、近功远利两兼顾,制定强基兴业两年规划、分解执行每年计划、只进不退盯目标、村干村民齐心协力抓,突出重点破难点、抓树典型带一般、创新机制建制度、成果经验双争创。经过干部群众艰苦细致而又满怀激情的工作,大茶园村又赢得了新的称誉,成为重庆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村、国家文旅部乡村旅游景点、秀山县金融信用村等。
这两年多来,大茶园围绕抢机造势建强基新村主题,抢抓乡村振兴实施、边城中心城建、区域布局调整、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内外双循环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等重大战略机遇,切实创造和强化地理交通区位、农业文旅资源、适用科技支撑、乡贤智能财力等独特发展优势,依托国家政策,动员全村人民,勠力同心,奋发努力,打基础、固基本、建基地、奠基石、强基层,实现基础设施、文化建设、环境卫生、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人均收入、集体经济、基层治理等全方位向好发展。乡村振兴工作经验在《重庆市政协报》发表,人居环境改造经验在《重庆市乡村振兴》刊发,组织振兴与乡村振兴同向共进、新型集体经济闯新路经验在全县交流。
打基础,软硬兼施促百业。夯实基础以承载各业发展。制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两年规划,全村7个村民小组实现道路由通到畅,入户道路硬化率超过80%,自来水、电网、网络通讯等实现全覆盖,基础条件持续好转。编制文化振兴实施方案,选树“六个最”村级典型,设汇演、开讲堂、搞培训等多种方式,传承农耕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提升道德修养和村规民约,弘扬红色文化和时代新风。
固基本,急想愁盼发家业。以村民基本力量实施振兴战略。两年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背靠工业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促进群众增收达2000多万元。建立2个村卫生室,完善2所村级小学。“赛马比拼”促环卫优质,建设污水处置设施、垃圾分类示范点等,山水林田湖草得到进一步养护。
建基地,聚精会神兴产业。以基地建设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良好耕作条件,基本消除撂荒地,发展2800亩优质粮油、水果、花卉苗木等基地,农工文旅产业初具规模,已有农业开发公司1家、园林绿化公司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工业企业3家。创建“洞坪香米”“菜小伴”生态农业品牌。
奠基石,科技支撑开新业。几乎始于零点植入科技因素促进高质量发展。建立科技专家大院、星创空间,示范带动1000多户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综合机械化率达43.6%。构建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专业合作社为200多户农户提供土地翻耕、技术指导等服务。更新种植品种,新品种覆盖率达 90%以上。更新种植油茶品种400亩,计划更新老油茶基地500亩。注重数字赋能、低碳生产,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和数商兴农项目,电商销售产品10000多件,销售金额50万元。
强基层,干群同心旺事业。以基层组织集民力汇才智聚人心。制定党员“三亮三比一争”制度,升级便民服务中心,推行村支两委“清单制”,成立“和事堂”“理事会”,提高村党组织落实民主集中制能力和基层治理效能。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采取“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脱贫户”方式,村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性收入达 140 万元,群众务工和土地租金收入 50 万元,集体经济收入累计达 10 万元。
三、守正创新,生发动能因子,建设生态新村
大茶园村东承川河盖4A景区、相拥“十八堡”神话传说,西望梅江河东南水道、紧邻杉树村绵延丘陵,南跨马路河漂流穿越、接壤龙冠居委龙池场镇郊,自东而北通绕纳沙河流域“千年穿越”奇观、且达“天然浴场”壮阔逸景。2023年后,本着“落地落地再落地”理念,立足自然生态和强基兴业,着眼可持续高质量强动能发展,县政协驻村领导干部组织专家对全村自然与原生、生态与生机、生产与生资、生活与生消、生计与生意、生心与健康、生命与活力、共生与共建、生境与秩序、生发与竞合、整生与健全、众生与联动等动能因子,开展摸底调查、对比分析、优弱判定、潜能评估、前景预测,引导大茶园村决定更加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初步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新局面。
探索新路径,养护自然原生,萌发生态生机。动态调整规划计划,丰富生态内涵,强化引领力。修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注重人居生境、生态产业、生态文化、生态服务等顶层设计,细化制定生态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工业园区绿化、人居环境靓化、通道两旁美化等系列配套文件,做到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年度工作任务明确、项目实施步骤明晰。创新区域布局,按照“一山一河二路”自然生态分布规律施策。“一山”即婆婆山,加强天然林保护,发展乡村旅游和健康养老,推进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一体建设。“一河”即马路河,运用已改造6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打造田野中有村寨、村寨中有田野乡村景观。“二路”即龙石公路、龙涌公路,推进公路两侧 “通道三化”,开展村道两侧自然绿化,农户庭院瓜果蔬菜、自繁衍花卉等美化,打造错落有致、富有特色、高质精品靓化典型,不断改善全村“六网”基础设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新村初步建成。创新用地机制,摸清数量、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用地数量增加,发展产业流转土地达到2800亩,带动农户持续耕种土地800多亩,引进企业流转360亩,彻底消灭1000亩撂荒地。用地质量提高,国土整治面积达到400亩,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亩。用地含金量提高,已使用建设用地面积近600亩,正在施工建设用地面积1000亩。前瞻性规划预留乡村建设用地,实施土地利用规划中合理增加发展用地,形成产业项目落地良好条件。已落户工业企业年产值过亿,正在建设占地1000亩的新材料产业园,预计达产后年产值100亿元,带动1600人就业。
争创新品牌,挖潜生产生活,勃发生计生意。以实施品牌战略延产链。成功申请注册“菜小伴”“洞坪香米”等商标,摸索一条“注册商标—拥有品牌—确定代加工—建立销售渠道—以销量定产品产量—种植品种及面积—土地产出—产品自加工”生态发展链条。以市场需求导向谋生计。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村支两委干部、合作社成员,累计往返周边市县怀化、酉阳、大龙及秀山各乡镇、县城各大超市及批发市场100多次,开展市场调查,了解市场需求,打开市场销售渠道。依据市场生态绿色需求,采取定单生产模式,改变传统耕作方式,调整产品结构,创建生态农业品牌,产业配置区域化,产品生产专业化,资源经营集约化,发展推进规模化。以生态消费导向定生产。科学谋划“近期+中期+远期”生态产业发展。围绕生态粮油,近期发展400亩优质水稻、300亩大豆、300亩高粱、300亩水果,360亩吊瓜;中期发展400亩高产油茶示范片、1600亩高标准农田;远期发展婆婆山康养和马路河漂流旅游,拓展产业广度和升级产业层次。以生态生产导向供生资。针对农村以老人为主、劳动能力偏弱,技术掌握缓慢、技术更新滞后,需要为专业合作社社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和农户村民,以生产托管等方式,提供春种秋收全面全程生产资料和供产销服务。专业合作社在接受生产生活基本保障、耕作技术、政策咨询、智力支持、需求信息、法务公务、外部协调等社会化服务的同时,把社会化服务支持转化为自身服务能力,培育一支成熟的产业发展服务队伍,拥有一批专业化服务农机,常年为农户提供生资采购、产品代销、土地翻耕等服务。
实行新聚合,增进生心健美,迸发生命活力。人是最活跃因素,人才是最核心资源。振兴发展需要聚合文化程度较高的种养专业大户、创业成功返乡农民工、科技致富带头人、企业家、乡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人等见识广、素质高、能力强、懂经管的优秀人才。大茶园引导农民工返乡从业300多人,企业下乡带动就业150多人,乡贤回乡援乡50多人,既用好智力财力人力资源推进经济产业发展,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激发乡村活力。改善乡村卫生健康设施,建设健康长寿乡村。破解全村4名百岁老人健康长寿之谜,调研全县27名百岁老人健康生活情况,归纳总结形成健康生活指南,在全村宣讲、公告和推行。建立2个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提档改造1个为“渝馨家园”。建成3个村卫生室,其中1个扩改为“五星级卫生室”。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孝和美善乡村。针对民俗风情文化多姿多彩,土家传统美食闻名遐迩,土家吊脚楼文化独具意韵,农耕文化质朴浓厚,山水文化源远流长等文化生态资源,补充完善生态文化振兴实施方案,搭建乡村民间文艺舞台,开展农家书屋读书达人评比、婆婆山杯乡间运动会、农民丰收节庆等活动,活跃乡村文化氛围。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十星文明户评比、积分制治理等活动,塑造村民劳动态度美、精神生活美、行为习惯美,让一家美带动家家美,家家美扮靓乡村美。强化乡村教育发展帮扶,建设尊师重教乡村。改造现有2所小学校风貌,助力200多名教职员工和学生,注重乡土乡风乡情传承教育。挖掘茶园小学百年历史文化,激励感化当代农民子弟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组织师生参观茶园小院,体验“自立自强、勤耕勤读、尚德尚美”小院精神。筹资成立助学基金会,对考取大学农家子弟给予奖励,考出去的大学毕业生达160多名。建立乡村乡贤作用机制,实施乡贤促兴工程。从大茶园走出去发展的副处级以上干部17名,大学教授、研究员5名,高级技术人才15名,专业技能人才50多人,资产逾五百万企业家10名。通过成立乡贤理事会,利用乡贤资源完善规划、争取项目,完善村规民约、助力基层治理,协助实现“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乡村理事格局。
提升新模式,共建生境秩序,生发竞合动力。选优发展模式,共生共建成合力。发展主体各展其能,各尽其责,协同动作,聚力共进,因地制宜探索选择发展方式。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支两委负责研究产业政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衔接技术指导、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指导村合作社建立经营管理机制、责任落实机制,为集体经济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基地建设、基地管护、订单签订、物资采购与分发、产品收购与销售、项目申报等。农户负责基地管护、产品加工等。进一步完善“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脱贫户”共建共享模式,把村级各类经济组织结合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规范运行管理,生境有序合心力。成立村级合作社,驻村工作队请示相关部门后,以5万元作为合作社发展资金(股息作为村集体收入),吸引村民共计入股实缴30万元作为合作社发展资金。制定合作社章程和管理制度,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按规定设立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实行“三会分设”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股份制合作社治理结构。健全财会资金管理制度,聘请代账公司处理财务会计审计工作,定期对扶持资金使用监督检查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安全和项目实施绩效。定期将各项经济往来、费用开支、资产负债、债权债务、财务计划、承包合同、分配方案等公示公开,自觉接受监督,保障成员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提高发展水平,生发竞合增动力。内强素质能力,练好基本功,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负责人业务培训力度,积极报名参与市、县、镇相关培训,增强村干部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经营管理和监督能力。外发竞争实力,以实力借外力,近一年来向上争取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高标准农田整治等项目10多个,资金近1000万元,有效提升发展能力和水平。
创建新机制,促进整生健全,奋发众生联动。利益谋求是内驱之源,利益机制是活力之泉,增加收入是发展经济根本动因。创建利益联结机制。开展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种植户多方合作,共享利润,净利润按照1:6:3比例分配,实现村集体、专业作社、种植户利益联结,既能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员收入,又能使村集体和专业合作社更好地服务社员。创建利益联动机制。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能够增强经济主体自我管理和联动能力,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切实维护农民集体资产收益权,保障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让农民获得资金、土地、劳务、股权、教培等多种收益,集体持续增加收入。粮油产业发展和油茶基地建设,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多亩,营业收入超过140万元。整治5口山坪塘、16个蓄水池、3000米水渠发包使用管理,修整村委会旧址房屋收取租赁费,发挥规模聚合效应统一提供土地流转等居间服务,新建30亩农村公益墓地统一提供管理服务等,促进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增强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财力。创建利益共享机制。村民现实得实惠,脱贫户吴某把自家2亩地流转给合作社统一耕种,并在合作社担任保管员,每年既有租金400元又有务工收入近1万元,获得感增强。农户长期能受益,集体经济惠及村民,建成标准道路10公里,道路网络四通八达,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安全感增强;为10名大学本科生每人解决2000元助学金等,幸福感增强。
四、崇生尚美,触发内驱动因,建设和美新村
迈过新起点、站高更摸高。乘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与和美乡村建设东风,促进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从需求端寻求原动力和内驱动因。大茶园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在以生态振兴促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认识到,生态资源有限而生态发展无限,纵向看生态需求已经走过生态生存需求、开始进入生态享受需求、但生态发展需求欲望强烈,横向看自身生态需求旺盛、市场生态需求应答滞后、社会生态需求回应不足,因此必须秉持“聚焦聚焦再聚焦”理念,抽象凝练把生态振兴发展聚焦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分析把生态文明建设聚焦到日常生态生活,自觉把生态村建设推入自然的良性的循环的可持续的运行轨道。日常的往往是基本的。日常的基本的生态生活需求,如住居家什与用度品具、吃饭饮食与穿衣戴饰、购物置用与行路运货、交流交往与游旅途景、乐观俗风与好奇新物、自立自强与结交益良、安定吉祥与福禄喜庆、增光添彩与显耀家国、医疗康养与娱悦风雅、愿老长寿与望子成龙、孝老慈幼与和睦谐邻、生生不息与传荣承光等生态需求欲望,就是生态振兴、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具有乡村自身特点的真正的持久的原动因,最终聚焦到以生态消费为导向的生态生活、生态生产、生态自然、生命健康、生态共生等日常基本生态需要的欲望之上。据此补充完善2022至2004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编制2023至2026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导则等相关建设规章,汇编绿色农房建设推广图集等。今年7月初,50名村乡贤、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结合实际,并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提炼提出“五生五美建五村”,全力推动和美新村建设。
亮出生活生态美,建设生态宜居之村。推进本土生活简朴态,转向日常生活生态化。住居家什与用度品具等居家用度循环化。调查发现,有些农房大拆大建、存在“千家一面”问题,既不因地制宜也不因俗制宜,既违背自然生境的内在秩序、“野性”不足,也违背特殊生境伴生的本底文化内在秩序、俗风不扬,造成“水土不服”、无俗不乐,不仅浪费财富积累,而且影响住户生心健康。对原生建筑应存古韵、古而不“板”,既古朴受看又现代简便,展现时代美感。应因地制宜,土野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建筑及其人文环境自身特色,又体现本地自然生态环境绿的底色,注重依山傍水、被林照田、顺路映绿,顺应山脉水脉文脉,拿出“绣花”功夫打造村容村貌。今春以来,大茶园村实施道路绿化质量和林下清除地被植物林相提升工程,百日草、栀子花、万寿菊等种植面积达10000平方米,紫薇、蔷薇、木芙蓉、斑竹、桂花、香樟、碧桃、茶梅等3000多株,绿化道路3000多米,清除林下地被植物50000平方米,使人居环境更为生态宜居。倡导绿色居住,使用绿色家具、环保建材,不过度装修、通光通风,风光自然、照明节能,空调适度、控制室温,电器节能、减少待机,龙头节水、一水多用,物品再用、循环利用。长期评选美庭院、星文明,合力铺就“屋舍俨然、良田美池”农村新画卷,持续增强村民“三感”。吃饭饮食与穿衣戴饰等生活资料绿色化。尊重健康生活习俗,生活资料留“土气”、初加工、就简朴、利健康,保鲜味、有营养、防污染。主张生态消费,拒绝过度消费、铺张消费、虚假消费、浪费消费,约束超前消费,衣食住行等养成绿色生活日常行为习惯。选择绿色服饰、用料友好服饰、必要必用服饰,拒用珍稀皮装,再用旧装,捐赠旧物。倡导绿色饮食、节减粮食,选择本地当季食品、多尝素食,自带水杯、拒绝一次性餐具、餐后打包,循环利用铝玻包装材料。继续推进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净化生境,废物利用。购物置用与行路运货等出行购物低碳化。生活生境留土味、土而不“荒”,展现繁荣安康,既有乡土气质风格也有支持现实生产生活气象,注意与本地自然、经济、文化、社会和管理相协调,与乡村环境整体相和谐。古韵俗风、土野融合,农民建房进寨子、企业建厂进园区,人在绿中行、物在林中流。鼓励买售耗能低、污染小、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多采取步行、自行车、电车、环保车、合车等出行和载货方式,降低出行能耗和污染。
彰显生产生态美,建设生态宜业之村。推进生态生产初朴态,转向生态生产生活数据网络信息化。促进交流交往与游旅途景等交流游旅网络化,发展文旅产业。因俗制宜、俗而不“套”,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乡融合,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生态绿色文化、生命健康文化、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等为引领,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发掘提炼居住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文化特征鲜明的生态休闲农业产品,开展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营造内外兼修、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牵引,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推进俗潮融合,结合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独特的民俗和文化资源,既突出优势又多元融合,形成优-俗、红-俗、绿-俗、康-俗、时-俗等各种文态,承载于生态文态产品,展示于生态环境,体现于生态日常生活,持续于生态文旅发展。加快文化融合、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且实现融合创新,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平台,推进乡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应用到产前规划、产中管理、产后营销、销后回收各环节,培养农户数据致富意识,掌握数字技术应用。促进乐观俗风与好奇新物等乐俗好新常态化,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抓产业、引企业、建项目,结合集体经济、绿色种养、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康养旅游和社会化服务,提质复合型经济,延伸链条、拓宽范围、提升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工农稳进、跨产融合、生态升级,助推实现生态经济高质增效。生产场景带野性、野而不“蛮”,展现自然生态景观,既尊重顺应自然又保护培育生态,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计如愿相统一。
凸现生态自然美,建设生态美丽之村。推进生产生活生态关系淳朴态,转向生产生态绿色化、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生活生态品质化、促进人与社会相和谐。乡村绿化往往最容易被忽视,总觉得“农村最不缺的就是绿色”,这种理念是非常有害的,极易形成审美疲劳。长期以来,农村绿化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绿化品种和风格比较单一,缺少乡土气息和时令特色。大茶园村促进山河林路与文旅诸业等天人生态关系整合融合和合化。推进婆婆山“三园一体”建设,培育马路河流域田中有村、寨中存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乡野景观,持续开展“通道三化”,以“村道+小院”方式打造院落美化示范,山水林田路湖草等综合治理,打通村舍美化神经末梢。树立自立自强与结交益良等社会生态关系简约清爽化风尚。传承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厚重历史沉淀、深厚文化底蕴和坚实群众基础的农耕文化这一典型生态文化形态,尊重村民在生产生活中处理自然社会生态关系而形成的独特方式和养成的独特俗风,稳定文化基因和代际传替,对现代人弥足珍贵,于城里人有着特殊魅力和吸引力。自立自强与结交益良就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在处理与自然生态关系中习得的处理与社会生态关系的文化风俗,有利于社会生态关系简约清爽,减少交往交流障碍。对此,既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移风易俗,又要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习俗,俗而不“套”,展现先进风尚风貌。营造安定吉祥与福禄喜庆等人文生态氛围祥和化景象。绿化美化要做到与自然气候相宜,与乡村风尚相符,与四季更替相合,与时节月令相应,保持家园、田园、果园、菜园四季常新。春天花香鸟语、春色满园,春意盎然;夏天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凭树纳凉;秋天景色宜人、瓜果飘香,满院喜气;冬天冰天雪地、爆竹声声,喜庆祥和。弘扬增光添彩与显耀家国等生态家国情怀纯真化气象。坚持古野融合、雅俗融合,彰显现代性,在硬件建设上避免现代之器“野蛮”嵌入式的自然生态破坏,在软件建设上避免现代之道“古板”渗透式的智慧财富淹没,生产生活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两相利不相害,或者主动趋利避害,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生态和谐共生,为国家现代文明建设增光添彩,为中华民族复兴厚实家底,给炎黄子孙后代留下遗产。
展示生命生态美,建设生态活力之村。促进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古朴态,转向生态生产健美化、生态生活健康化、生态文化人性化。常态化医疗康养与娱悦风雅等医养娱悦生态健康安全。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提高村民卫生健康水平。强体魄之村民,建精神之乡村。举行“婆婆山杯”、农民篮球队等健康体育运动营造出多元共促的体育运动场景和全民健身氛围,举办“庆丰收促和美”等文艺演出,激发深耕浅种出新果、厚植底蕴出文明的勃勃生机,“健体+启蒙”凝聚起全村居民建设活力家乡的共识和力量,“户户动员、人人参与,家家美带乡村美”铸就家家户户串起美丽乡村的社会新风貌。具体化愿老长寿与望子成龙等尊老爱幼生态接替循环。公益助老积极作为,义务教育稳量保质。开展一老一小生态健康教育,依托2所小学,开办生命生态健康学校,按照原生环境、生态饮食、身体运动、生理活动、生产生活、心理精神、伦理习俗、信仰信念、社会交往等各种不同需求,因需因材施教,注重适用,习养修为,促使美其境、安其居、甘其食、乐其俗、健其体。日常化孝老慈幼与和睦谐邻等孝慈和谐生态生活方式。因人制宜激发干部村民生产生活热情、提升生命品质,古潮融合营造孝慈和谐长幼邻里关系、尊重村民意愿,维护生命生心健康。对待生命和生境,新型村民和传统农民态度不同,群众和干部态度有异,把握好不同群体不同诉求,应求而行。新型农民、干部显得更“潮”一些。就是一户人家,老人、成人、少儿对生命生态功能性需求也不一样,应当统筹兼顾,做到各居其所、各得其用、各舒其心、各尽其力。持续化生生不息与传荣承光等文化血脉家风民风传承。重视家庭,强化家教,注重家风,弘扬优秀传统,传承良好俗风,养成高尚风雅,形成向上向善风气。让生命之美扬点潮气,引入现代化、时尚化、观赏化、体验化元素,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乡村面貌品质,润物无声,养性修身,自成养习。潮而不“洋”,展现中式风格、乡村风格、民俗风格,把握好土与洋、古与潮的辩证关系,越是本土的越是彰显国际性,越是古朴的越是体现可持续性。
突出共生生态美,建设生态和美之村。促进生产、生活、生命、自然社会生态等治理关系纯朴态,转向生态共护互促、生命共生互助、生产共建互进、生活共享互利。生态共护互促。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坚持野而不“蛮” 、土而不“荒”、古而不“板”、俗而不“套”、潮而不“洋”思路,推进生产生活生命生境生态化、健康化、品质化、信息化、优美化。生命共生互助。做强集体经济,做到共生共赢,继续推进公共设施完善,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扶老助幼,帮困助难,扶弱助残。2023年提高自来水安全标准,实现全域全天候人畜饮水。2024年实现全村村民和村内企业全部用上天然气。生产共建互进。通过干部筹集、村民入股、向上争取、银行贷款、事项吸引等多渠道获取建设资金,通过业务培训、专家指导、部门支持等方式推行农作物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畜禽标准化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等新技术。生活共享互利。进一步统筹美化人居环境,加强环境治理,提升环境要素质量,提高生活品质。乡村共治互动。建强村级党组织、增强基层服务效能、强化村民自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机制,实现“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共生共治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