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促进会项目 > 生态文明教育 > 自然教育
【四川农村日报】与乡土森林共成长 自然讲师在行动

  12月9日,省林业厅、省生态文明促进会等联合举办了四川首届森林自然教育大会,评选出张涛、黄膺等10名“最佳森林自然讲师”。

  自然讲师的职责是什么?——就是带领学员们参加观鸟、定向越野、徒步、营地活动,认识动植物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使学员融入自然,热爱自然,并成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主力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面向儿童的自然讲师,不仅要有动植物、天文(观星)、生态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了解儿童心理,熟练地和孩子及家长沟通,综合素质较强。

  这些最佳森林自然讲师的背后,有哪些精彩故事?且听他们一一道来:

  “山猫”张涛让孩子漫游森林奇景

  人物小传

  照顾世界上第一只截肢大熊猫“戴丽”,救助野外发现的病弱熊猫“北川”……因为和熊猫的渊源,张涛有了一个外号叫 “山猫”,意即山上的熊猫。

  他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十多年,热心于自然教育学堂,传递培养环保意识;并期待通过著书立说,扩大自然教育的影响力。

  自然学堂:外在灌输到内在激发

  “以前保护区的宣教不外乎挂个横幅、发些传单,村民是被动接受。所以仍不时有村民在保护区周边放牧、挖药、乱扔垃圾等,影响了野生动物的活动。”张涛说,从2013年起,每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了生态转移支付金,近两年这笔资金开始用于自然宣讲。

  “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希望通过孩子影响父母,培养起大家的环保意识。”张涛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他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历,为学生及家长举行了70多期免费活动,主题包括“神奇的鸟”“动物博学之旅”“冬天的颜色”“植物的种子”等。

  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的一票难求,自然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对孩子从中获得的锻炼和成长,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曾有一个小女孩,体质弱走不动山路。父亲除了吼她并没有好办法。张涛鼓励父亲改善沟通方式,并坚持参加活动。20多期活动之后,小女孩已经能跟上大部队的速度,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在野外活动中,农村孩子不怕脏和累的品质得到充分展现,扎帐篷非常厉害,而城里孩子会被帐篷外面虫子的影子吓得乱叫。

  “农村孩子的‘自然缺失’虽不像城里孩子那么严重,但缺乏理性看待自然的态度和知识。”张涛说,农村家长常告诉孩子这个有毒、那个不能碰,但并未说清原因。其实一些所谓不能碰的虫子,只是它有一种鲜艳的警戒色而已,是可以碰触的。

  自然教育:知识学习到价值观塑造

  张涛认为,自然教育不只是让孩子记住一些动植物的名字,而是要学会观察,以及体会大自然的包容共生和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光滑的、带刺的可以做邻居;天敌和猎物保持着平衡,地球的美丽正在于此。

  除了开展野外活动,张涛还在北川安昌小学开展了4期校内活动。下一步,他将继续和北川县教育局沟通,把更多课程带到更多学校,让生物、自然老师也能带学生到野外开展活动。2017年,他还将着手编辑科普读本,如《北川100种常见植物》等。“就像‘傻瓜相机’一样,家长拿着书,就能自己带孩子玩和学。”

  北川自然学堂的工作,得到了省林业厅的认可。张涛也先后走进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武县老河沟自然保护地,以及全省森林公园管理培训班的讲台,交流自然教育的经验。

  张涛说,毕业十多年后,当初全专业92名同学,只剩他和另外两人还在自然保护区坚持从事着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保护工作。“年轻时不怕辛苦,参加保护区建设、野外科考,走遍了全省山山水水。在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后,我把它介绍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受益,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张涛说,等这一阶段的工作成熟后,他期待能通过著书立说,扩大自然教育的影响力。

  “小步慢跑,扎实推进。”张涛强调,就像森林的生长,无论个人还是一项事业的成长,只有遵循它自然的规律和节奏,才能沉淀最丰富的养分,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蒲公英”黄膺飞向原野亲近自然

  人物小传

  黄膺的昵称是“蒲公英”。为了让孩子没有缺憾地成长,她投身于自然教育,带领孩子亲近本乡本土,并期待森林教育会走得更远。

  童年消逝:孩子想从商场买蜻蜓

  黄膺结缘自然教育,与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黄膺家在成都市春熙路商圈附近,她的孩子从小最熟悉的是商业文化,以为什么都可以在商场买到。有一天她突然问妈妈:“哪里能买到蜻蜓?”黄膺一下子被刺痛了。看着孩子迷茫的眼神,黄膺发现孩子的“自然缺失症”已是如此严重。

  学校老师也反映,学生写不出像样的作文了,因为完全没有了健康、适当的生活体验。“虽然他们通过图书、视频了解了很多自然知识,但间接经验完全无法与直接经验相比较。”黄膺说,他们自以为熟悉一些常见的动物、昆虫,但是在自然当中见到后,仍然会惊慌失措。

  为了让孩子没有缺憾地成长,黄膺将2010年成立的自然艺术工作室,于2013年添加融合了自然教育的内容,每名成员根据自己姓名的谐音或喜好,以一个大自然物种的名字做昵称。如黄膺即“蒲公英”,已经开发出“农耕——土地的孩子”“森林——森林之子”两套课程。

  “最初我们每个月去一个不同的地方做自然探索,表面看起来满足了猎奇心理,但其实一两天的时间根本不足以你去深入了解当地的自然物候,不能积淀一些东西在孩子心里扎下根。”黄膺说,他们后来把地点固定在成都市郫都区的安德村高家农场,每个月去拜访,了解它一年四季的农事变化规律,“有些家长也是第一次知道原来黄豆就是毛豆变过来的。”从土地到餐桌,再也不是互相割裂的,吃到的每一样食物,你能想得到它在田间的样子。

  重构教育:家长孩子共同成长

  在雅安的竹林小院做竹筒饭、竹编,画水墨竹,在青海湖、大理苍山、台湾日月潭体验不同自然地理风光……黄膺感悟到,不止是小孩“自然缺失”,大人同样已与自然隔绝很久。

  当黄膺向父母问起他们小时候怎么做豆瓣酱、什么时令准备什么食物时,黄膺意识到原来自己从未好好了解过故乡。相比之下,国外的自然教育专家提到故乡,一草一木都深深印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正是出于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他们才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宣讲的工作。

  如今,自然教育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提到森林自然讲师这一职业,黄膺说,它对从业者素质要求很全面,门槛不低,但更重要的是永远不要以老师自居,只是把自己作为分享者,在自然这个最权威的老师面前,和所有学生及家长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样一方面不会给自己太大压力,一方面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上次在彭州白水河自然保护区,孩子们捡拾树枝搭建了挡雨棚,虽然极其简陋,可谁都舍不得拆掉。但是想到‘无痕山林’的要求,还是忍痛给它恢复了原貌。”黄膺介绍,这样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孩子及家长心中,通过他们的身体力行和价值传播,四川的森林教育会走得更远。(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