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达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四川建设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3060目标”)。就此,四川生态文明网专访了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会长,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杨冬生。
四川生态文明网:今年以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我国社会关注讨论的热点,能否简要谈谈背景和涵义?
杨冬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明确表述在2015年各缔约方签署的《巴黎协定》中。“碳达峰”主要表现为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开始逐步下降;“碳中和”则指在特定时期内实现人为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
早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前,中国就与美国、法国发表了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推动形成了全球气候谈判中关于一些重大问题的共识。习近平主席亲自参加巴黎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为达成2020年后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作出历史性贡献。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世界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采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将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在应邀出席由联合国和有关国家联合举办的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四川生态文明网:“3060目标”兼顾近期和长远、重大而紧迫,如何理解和把握其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杨冬生: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国家将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并将于今年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向世界展现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也彰显出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强大决心。
首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的战略决策,在国际上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的前进方向,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第三,从历史来看,人、自然、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在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阶段属于低碳发展,在工业文明时期进入不可持续的高碳发展,生态文明阶段又开始可持续的低碳发展,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时代的重要特征。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总体、是全局,碳达峰、碳中和是局部、是阶段性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是辩证的统一,我们要准确把握。
四川生态文明网:通过降碳减排,推进“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举措,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目前有什么样的进展?
杨冬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温室气体致使全球变暖。根据世界气候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2020年前10个月全球平均气温高于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1.2℃,是有记录以来的三个最暖年份之一。该组织发布的气候声明称,2011—2020年是地球上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而且集中在2015年至2020年这6年。
如果不管控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系统将进一步变暖,进而导致地球(生态)系统丧失恢复力,进入“温室地球”这一不稳定状态,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风险加剧。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已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国际社会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巴黎协定》提出,各缔约方以“自主贡献”方式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2℃之内,并为控制在1.5℃内而努力。IPCC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把升温控制在1.5℃以内,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比2010年减少约40—60%,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也就是实现碳中和。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最新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作出了碳中和承诺。其中有75个缔约方通报了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0%,距《巴黎协定》设置的温控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全球面临的减排压力不小。据《自然气候变化》杂志文章,全球每年需减少10—2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目前的情况是不降反升。
欧盟27国去年就更高的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决定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至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承诺的过渡期少则45年,长则70年。
四川生态文明网: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是第二大经济体,为体现大国责任担当,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已作出怎样的安排?
杨冬生: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通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2019年底,我国对外承诺的2020年降碳减排目标就提前实现,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十三五”的5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18.8%),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达9.34亿千瓦。
“十四五”是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3.5%、单位GDP排放降低18%的约束性指标。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针对目前我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尚不稳固,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绿色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相关政策制度有待完善的客观实际,首次提出要使发展建立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之上,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系统性制度安排,具体分为两个阶段。到2025年(十四五),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明显,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污染物总量不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不断进步,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流通、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远景),绿色发展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碳排放在2030达到峰值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0年到2060年,我国要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30年时间,相对世界多国40—70年的过渡期,作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的发展中大国,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
四川生态文明网:四川山川秀美、气候多样,正全面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面对达成“3060目标”,存在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杨冬生:“3060目标”为我省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的机遇。经过近年特别是“十三五”的发展,我省生态文明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系统保护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绿色发展正向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必然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同时也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降碳减排必然会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为经济转型增加动能。同时,降碳减排必然催生一大批绿色低碳循环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再有,降碳减排对整个社会文明进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带来巨大的推力。尽管我省近年在绿色低碳发展上成效显著,但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资源大省,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十分突出,未来碳排放增量空间窘迫。“十四五”期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要保持6%,但碳排放强度年均要下降4%以上,为贯彻落实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四川还面临大规模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高峰,降碳减排难度极大。
同时,思想认识和认识能力薄弱,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也存在巨大差距。前四十年,我省依靠高碳投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进入新发展时期,发展理念应当适时转变,这在新的历史时期是非常必要但又十分艰难的,需要统筹协调,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压实各方责任,坚持政府和市场双手发力,在改革创新中去推进落实。还有,碳达峰、碳中和纵深推进的发展基础和政策行动存在巨大差距,尤其疫情后恢复经济,缺少高科技增长点,在低碳、零碳政策的执行方面可能出现松动,仍会按照传统路子发展,扩张高耗能产业产能的潜在隐患还比较大,在此情况下,可能引起碳消耗量的反弹。我省距离实现“3060目标”着实面临重大挑战。
今年3月,生态环境厅举行的全省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编制工作推进会上,将高质量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列为2021年全省应对气候变化的“一号工程”。足以展现政府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抓铁有痕”的干劲和魄力。但要完成碳达峰任务,又要实现我省高质量发展,考验的不仅是政府的治理智慧,也是全省人民参与环境协同治理的决心和毅力。落实降碳减排目标的主体是企业,如何将国家、地区的宏观目标转化为企业具体的行动尤为关键。这其中,要注意几个重点问题。第一,要进行行业和企业碳普查,让各企业摸清自己的碳排放量,使其碳排放工作更加精准有效;第二,是实现各行各业能效的具体评估和提高行业排放标准,这需要政府作为监督管理主体,行业协会协同参与,制定具体的评估标准和可实施的高排放标准;第三,是要让企业通过碳减排获得收益,加快推进建设碳交易市场,将碳交易从试点行业扩展到所有行业,以及建立健全碳排放权制度规范。另外,还要鼓励地区、企业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将碳排放目标的挑战和紧迫感落实到各级政府和企业。
四川生态文明网:达成“2030年碳达峰”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前提,因此从现在到2030年降碳减排是硬道理,基本的路径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经济,您对四川“碳达峰”有何见解?
杨冬生:四川是千河之省,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39.6% ,省委、省政府正带领全川人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努力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就2030年实现“碳达峰”,我认为从以下10个方面着手,四川可以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进一步结合实际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把降碳减排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绿色发展转型,一步一个脚印建设美丽四川。
二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我省传统产业中,一次能源产业结构不优,建筑、交通、制造业能耗较高,高耗能的原材料产业正迅速发展。我们要围绕“碳达峰”目标,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提高环保标准门槛,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先进低碳技术,降低低端制造业、钢铁、冶金、煤炭、化工等工业的比重。突出交通、建筑为重点的行业减碳降耗,鼓励电器和汽车等用能设备减排节能增效。节能减碳,企业是主体,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利用市场机制推动企业减碳。持续减少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水能、光能、风能等无碳能源。生物质能具有碳中性特点,也具有低碳前景。低碳经济转型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如能源行业的高效率高安全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低成本新能源发电等;又如煤炭行业大规模低成本碳捕集、封存、利用技术等。
三是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进一步摸清自然资源家底,健全调查评价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国土空间科学管控,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利用制度;实施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建设资源节省型社会。
四是发展利用低碳清洁能源。长期以来煤炭一直是我省的主体能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源于化石能源尤其是燃煤火电的消耗排放。由于我省能源结构结构中水电清洁能源占比相对较高,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相对较低,加之近年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稳步发展,为实现“碳达峰”创造了有利条件。要继续推进清洁能源发电,鼓励降碳减排,结合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建设,在全社会倡导推广使用水电、光电、风电,使我省“碳达峰”进展走在全国前列。
五是降碳治污协同并进。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与常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针对高碳能源结构和高耗能的产业结构,在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同时,要把减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减碳治污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我省特别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上马。
六是护林造林固碳。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蓄积量,大约吸收二氧化碳1.83吨,放氧1.62吨。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共有40.6亿公顷森林,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作为最大的碳库,陆地生态系统2.48万亿碳储量中就有1.15万亿在森林中,占46.4%。我国现有森林面积2.2亿公顷,覆盖率23.04%,约占全球的5%,其中人工林8003万公顷,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总碳储量已达91.86亿吨,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我省自上世纪末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同时开展大规模人工造林8003万公顷,现有森林近1924.56万公顷,覆盖率达39.6%,蓄积量18.97亿立方米,在全国位居前列。要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地,到2035年达全省陆地面积19%以上,提高森林生态质量,充分激活林业碳汇的增汇固碳潜力。
七是建设秀美乡村。我省是农业大省,乡村地广人多,资源丰富,文化多彩。但农业大而不强,农村人居环境不优,清洁能源普及率低,环境污染治理还不到位,实现“碳达峰”任务艰巨,不容忽视。首先应从能源上推行“以电、气代煤”,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其次是大力推行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尤其是我省研发的“沼气”技术生产生活模式,实现清洁处理垃圾、减少碳排放、提高环境卫生质量多赢;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和化学品投入使用,严禁城市垃圾下乡,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四是植绿护绿,保持高绿色覆被绿,推进秸秆等生物废料综合使用,尽量杜绝焚烧排放等。总之,实现低碳排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良好生产、生活、生态的综合要求。
八是通过碳排放交易倒逼减排。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标志着经过10年在北京、上海、湖北试点基础上,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进入新阶段。我省发电行业相关企业已纳入交易清单,钢铁、水泥、石化、航空业,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使用大户,都将陆续纳入全国统一碳市场,履行减碳责任。相关行业将迎来新的碳排放巨大挑战,企业需未雨绸缪,主动应对。我国林业碳汇交易制度目前正在探索实践之中,四川作为林业大省,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容量大,前景好,能为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条件。通过加快林业碳汇交易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交易技术支撑和改革保障体系,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汇项目开发,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产更多的碳汇产品,上市交易。
九是不断完善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机制。要健全自然资源产权登记和法律法规,探索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发挥生态文明制度政策合力。实施跨地区按流域行政执法联控,提高治理效能。在制度法规上,要特别重视强制性制度如总量控制制度、生态红线制度、终身追责制度;选择性制度如低碳财税、碳交易制度等;引导性制度如生态教育、舆论宣传、绿色低碳企业和社团建设等,做到依法依规减碳,有据可依。近年实行的中央环保督查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等已取得显著成效,要在我省继续落地生根。
十是促进全社会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碳达峰”是全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通过生活方式低碳化,购买低碳产品,强化消费者责任,倒逼产品生产企业“碳达峰”。英国锁定了居民家庭6个方面重点,即取暖供热、交通、用电、出行、食物、废弃物处理作为减碳重点领域,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提出“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我们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让公众对绿色发展、低碳转型的认知更加全面准确,消费观对自然更加友好,生活方式对资源环境更加珍惜。引导社会杜绝摆阔式消费,崇尚适度化消费;摒弃破坏性消费,推崇保护型消费;减少奢侈型消费,倡导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鼓励重复性消费。全社会都动起来了,从消费侧促进“碳排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生态文明网:近年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低碳转型已见成效,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将在达成“3060目标”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杨冬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地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有效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四川省自觉肩负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态重任,将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四川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态势已基本扭转,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今年召开的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进会披露,全省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稳定在3亿吨左右。“十三五”前四年,全省GDP增幅7.8%、城镇化率年增1.5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年增3.2%的情况下,人均碳排放为3.2吨,是全国倒数第二。稳定的总排放量和偏低的人均排放强度,为我省2030年实现“碳达峰”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引导下,社会组织和群众应更加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与社会治理其他主体共同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将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多方共同参与实现“3060目标”,广泛促进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具体来说,在达成“3060目标”中,一是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结合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区域特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解读性、解剖性、议政性、监督性、探索性调研,为省委、省政府达成“3060目标”提出富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参考意见和建议。二是积极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学术会议,汇聚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等理论研究,促进学术交流。三是进行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体系、标准研究,推动行业发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及产业发展规范化、科学化运作水平。四是举行碳达峰、碳中和系列讲座活动,坚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四川生态文明大讲堂为载体,深入到地方政府、高校和团体会员单位中,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系列讲座活动,普及降碳减排知识,营造低碳发展氛围。五是组织开展造林固碳公益性项目,广泛联系各单位,积极参与“绿恒计划”为代表的公益性项目,以在农村种植果树等经济林的形式,在创造经济效益造福村民的同时,扩大林木覆盖率,发挥树木固碳释氧功能,创造绿色收益。我们将以这些方式,协力促进“3060目标”达成,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四川建设,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