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川生会专家董进智著作《诗意乡村,新时代的乡村艺术化》出版

近日,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董进智及从事生活艺术研究与实践的胡艾萍,完成的合著《诗意乡村,新时代的乡村艺术化》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jpg


这部《诗意乡村:新时代乡村艺术化探索》,书稿来自董进智、胡艾萍近期撰写的专题、随笔和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字,几经编辑修改,最终成书。其政治站位高、视野宽,理念新、观点新,视角独特,文笔优美接地气,既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又具有实践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乡村建设行动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书中以“自然山水,艺术田园,农耕体验,诗意栖居”四个词语概括对乡村艺术化改造的心得体会,在以工业化建设为主要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情况下,作者提出“艺术化”,将乡村的大地当作艺术品来建设和创作,从而使未来的乡村成为艺术的宫殿和花园。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农民的内在情感,激发农民的创造天性,让他们作为主体,同艺术家、企业家、市民等各界人士一起,重新审视乡村,重新发现乡村的内在之美,因村制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体验,把乡村的人居环境和日常生产生活艺术化,建设诗情画意、各美其美的美丽乡村,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全面小康社会向现代化强国跨越的高度,对乡村艺术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共3个部分:一是“乡村艺术化论纲”,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从研究缘起到未来展望等15个方面,探讨了什么是乡村艺术化、为什么要乡村艺术化、怎么推进乡村艺术化3个基本问题,初步形成了一套乡村艺术化发展理论。二是“乡村艺术化随想”,以随笔形式,用“网红”、案例和生活故事,分析了乡村艺术化探索中的亮点、热点和难点,提出对策建议。三是“乡村艺术化实践”,对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试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高建平认真读了两遍书稿,自认有不少收获,学到了不少东西。评论说,读了这本书,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是一本体现了“把学问写在中国大地上”的书。他认为,作者所讲的“诗意栖居”,是对生活的生态环境和对生活过程本身的满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契合。在美的自然山水中,在花园般的农田之中,人们作农事的体验,本身就是诗意的存在。孟浩然笔下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能成为美景,陶渊明所写出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能成为名句,都在于内藏了这种农家生活中的诗意。


他明确指出,本书的作者深入生活,能看到其中的种种问题。书中提出,要反对两个“热衷于”。工商资本热衷于大规模租赁经营农民的承包地,发展设施农业;一些乡村的干部热衷于把农民的承包地租赁出去,热衷于用土地去招商引资。这样一来,农业现代化了,农村富了,而农民却出局了,成了局外人、旁观者。这就不是乡村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点极其重要。乡村建设的规划者千万不能忽视资本的力量。这股力量极其巨大,却又是盲目的,能办成好事,也能办出坏事。有时,常常一步之差,就会失之千里。乡村艺术化,这个思路如果有很好的理解,就会形成一股力量来对抗和控制资本。艺术化所带来的一个重要成果,应该是把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这“三农”问题看成一个整体。现代化是农民自身的现代化,时时刻刻都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最后,他呼吁说,乡村建设,这是一件大事。美学研究者,要关心美丽中国的建设。要将美学写在中国大地上,正是需要有更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事业之中,做出更大的成果。




作者简介:

董进智,男,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特约研究员,四川省农科院乡村振兴智库专家委员会成员。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农业经济系。擅长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政策研究,乡村艺术化研究填补了国内乡村建设理论的空白。获中央领导和省部级领导批示10多次。


胡艾萍,女,祖籍芦山县,生长在军营,曾在地方粮食部门和政府宾馆工作,近十多年从事生活艺术研究与实践,擅长美食文化和家庭盆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