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动态
低碳生活,应是美好生活

近日,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理事、西华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魏春梅接受成都日报关于低碳生活的采访,具体采访内容如下:


记者:近年来,“零废弃”“无痕”等可持续生活方式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可持续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魏春梅:可持续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良性生活需求,又能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活方式。


从实质上看,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生活适度,既要求物质生活以人的基本需要为出发点,以人的健康生存为目标,又要求把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严格控制在地球环境的可容纳容量和地球资源的可承载范围之内。二是物质消费公平,既要满足当代人之间在消费权益上的公平性,又要满足后代人对于资源环境的消费,不应当以损害后代人的消费权益和发展潜力为代价,确保子孙后代的可持续生活。


记者:宜居城市需要建设更多的可持续化社区,从绿色生态角度如何简单定义这样的社区?


魏春梅:可持续化社区又可称为绿色社区或生态社区,这一思想萌芽源于1898年英国建筑学家艾比尼泽·霍华德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理想的城市应是经济活力涌流、社会安定有序,同时也应具备令人感到舒适的自然环境,在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应该建设新的城市吸纳人口和产业的增长。


当前,可持续化社区就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能源节约高效、人居环境宜人、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环境文明的新型社区模式。


目前对可持续化社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要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二是建立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提倡绿色社会方式。


记者:实际上,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愿景,需要落实到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我们的城市在低碳社区的推广上,是否依然存在问题或难点?


魏春梅:低碳社区是指对城乡社区的住宅、社区环境、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进行改造,以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实现低碳排放的城乡社区。我国在低碳社区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政策上形成了较为明确的低碳社区试点建设指南,但在低碳社区的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规划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公众参与度低以及急需研发和缺乏适宜低碳技术等问题。


比如,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方面侧重于社区低碳理论研究框架的构建和规划内容,具体的政策建议与实施办法相对欠缺。在立法方面,尽管已制定了多部与低碳社区相关的行政条款和法律法规,但一些法律条文过于笼统,原则性条款较多,有效性、可操作性不足。公众自发参与低碳社区的管理是最有效维护社区稳定与发展的方式。目前来看,社区居民低碳观念转化为低碳行为的比例较低,让他们加入到低碳社区的规划、决策、管理中来非常重要。


低碳社区的建设主要涉及建筑节能、绿色交通、水生态系统、垃圾处理和智慧社区等技术,如果主要靠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而不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技术的匹配和适用程度,会存在诸多水土不服的现象。


记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剧增的生活垃圾令人担忧。作为普通民众,如何让身边的垃圾桶“瘦”下来?


魏春梅:据统计,每人每天生产1.2公斤垃圾,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让身边的垃圾桶“瘦”下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并努力做到的事情。每一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或贩卖者,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有什么样的市场就有什么样的企业。


通过消费者选择使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产品,进而引导生产者设计、开发和生产环境友好产品,最终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买东西时,先想一想:我是否真正需要?原有的是否真的不可再用?我是否物尽其用?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相信你都能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立足岗位,在工作中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成为低碳生活的引领者。每一个人不仅应该身体力行地践行垃圾减量化行为,更应该通过自身力量宣传垃圾减量化行为,关注和劝阻身边随意制造垃圾的行为,做垃圾减量化的执行者、宣传者和监督者。


记者:“追求环保”是2022年全球十大消费者趋势之一,这其中包括哪些商业模式?


魏春梅:新时代下,消费者对于具有低碳环保理念的品牌更为青睐。2021年,有1/3的全球消费者主动减少了个人碳排放。1/4的消费者采用了碳抵消补偿方案。这其中涉及的商业模式有产品共享、产品服务化、修复及翻新、再制造、副产品及产业共生、再生料替代和资源回收利用等七种模式。如一款美妆品牌推出了首支采用可回收和可再利用包装的零废弃睫毛膏产品,瑞典金融科技公司Klarna推出了碳排放追踪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