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生态文明面面观
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生态文明 ——兼论发展四川生态经济(1)

【生态文明面面观】



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生态文明

——兼论发展四川生态经济(1)


李传林 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


近日,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举办生态文明大讲堂,促进会副会长、研究员、西华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传林就“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文明”论题作主题发言。现将李传林副会长发言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一、了解生态经济常识——生态•经济•生态经济


1.生态是什么。生态可以从生态关系、生态形态、生态特性、生态方式、生态类别以及生态学科等多方面去加以理解。所谓生态关系指的是生态体及其生态系统创生、生成、生存、生长、生境、生发、整生、共生等关系,它是生态最为本质的内涵。而生态形态指的是生态关系表观及其态势的形状维护,包括创生、生成、生存、生长、生境、生发、整生、共生等关系所分别键构的元态、性态、状态、势态、位态、适态、样态、通态等形态。生态特性指的是由生态关系决定且由生态形态塑范的生态体及其生态系统特有的内在性质,它们分别是创生元态的健全性、生成性态的有机性、生存状态的和谐性(协调性)、生长势态的持续性、生境位态的有序性、生发适态的竞合性、整生样态的完整性和共生通态的联动性等。所谓生态方式指的是基于生态体及其生态系统内部和相互之间作用机制的运行方式,作用机制由生态特性所规定且由生态形态所界定,形成健全性互联、有机性互变、协调性互助、持续性互动、有序性互进、竞合性互促、完整性互补、联动性互利等方式。生态类别以生态体及其生态系统类型加以划分,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生物生态、人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哲学生态等类别。相应地生态学科可以划分为自然生态学、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政治生态学、哲学生态学等。


2.经济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一般来说经济是相对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物质活动,是生产、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的活动过程。但是不同的经济学说及其流派对经济的定义和内涵是不同的。中国古典经济学认为,经济资源具有整体性、自我生化、自作自成,具有自平衡性、取用适当、永续利用,利用方式是双约使用即集约节约利用、既要放水养鱼又不竭池而渔,经济活动的要义是经世济民,经济交易的伦理原则是童叟无欺,经济活动的法律规则是抑制欺诈,经营主体的策略是薄利多销,经济消费的基本方式是适度消费。而西方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的含义则大有不同,认为经济资源是局部的和有限的、也是分割的,具有资源稀缺性,利用方式依靠争夺使用,经济活动的要义是获取资本利润,经营活动服从市场规则,并受法律规制,经营主体追求规模效应,社会消费鼓励过度消费或超前消费。中西方经济概念和含义差异巨大,既有最先引入经济概念被大词小用也有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原因,但两者最终都摆脱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它们的根本掌握,这一科学理论对社会经济活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乃至生态视觉进行全面、系统、历史、辩证、发展、动态、开放的考察研究,深刻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从生态视角构建起特有的内在逻辑,即自然生产力(比如创生内涵,以下类推)—社会生产力(生成)—社会生产关系(生存)—经济生产方式(生长)—文化生活方式(生境)—文明思行方式(生发)—政治生活方式(整生)—生态发展方式(共生)……


3.生态经济是什么。简而言之,指的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以及生态与经济融合化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来加以考察,生态经济具有以下特征:四重生产力,即自然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经济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四重生产关系,即通常意义上的生产关系、协作而成的生产关系、自然或生态的特殊资源的所有和使用等生产关系、公共生态产品的生产关系等;四重平衡,即自然平衡、生态平衡、经济平衡、社会平衡;四重效益,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环境效益;四重循环,即自然循环、生态循环、经济循环、社会循环;四重机制,即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运作机制、生态体相生相克机制、自然生态负反馈机制;四重政策,即经济政策、生态法律、行政命令、社会扶助;四重民生,即自然生态环境、营生生计、生产活动、生活消费。生态经济与一般经济同为经济范畴,主要区别:生态经济必须建立在生态平衡和生态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态生产力和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生态经济的投入产出包括环境及其质量的投入产出;生态经济的效益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政策是介于经济政策、立法和行政命令之间的边缘性政策。


二、介绍生态经济知识——特征•形态•发展趋势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经济持续增长为目标,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遵循自然规律、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运用自然科学、生态科学、经济科学和人类社会科学的一般原理,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合理配置物质、能量、信息、人才和价值等资源并促进其合理流动,实现生态、经济、生态与经济、生态经济与自然社会环境、城乡间、地区间、国际间以及“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之间的良性循环和有机互动互补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


1.本质及特性。生态经济本质上是人本经济,其基本特性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管理学说对人有各种不同的假说,如经济人、文化人、社会人等,而生态经济在各种发展形态中对人本也有不同的定义,如自然人、生态人、生命人、生理人、意识人、文化人、社会人、发展人等,分别对应经济形态是自然生态经济、农业生态经济、工业生态经济、服务生态经济、环境生态经济、信息生态经济、知识生态经济、健康生态经济等。就其可持续性广义而言,包括自然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文化可持续、政治可持续、科技和伦理可持续等。


2.主要特征。生态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及其循环发展。可以细分为生态产业协调、生态产业与生态社会协调、生态产业与生态文化协调、生态产业与生态政治协调、生态产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生态城市与生态乡村协调、区域生态协调以及国际生态协调等。循环是生态经济典型的运行机制、方式和形态,包括生态循环、经济循环、生态与经济循环、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循环、生态经济与自然社会环境循环、城乡生态循环、地区生态循环、国际生态循环等。生态经济不仅是生产力的一个范畴,而且也是一个生产关系的范畴。


3.形态与趋势。历史形态及发展趋势是:自然生态经济—农业生态经济—工业生态经济—服务生态经济—信息生态经济—知识生态经济—环境生态经济或生态场经济—健康生态经济。所依托的生态资源要素分别是:自然生态、科技与伦理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民生生态等。所采取的工程促进方式分别是是:生态自然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生态工业工程、生态服务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生态信息工程、生态知识工程、生态健康工程等。驱动发展的基本动力分别是:自然力、科技力、生产力、整合力、和谐力、合和力、治理力、内生力等。


工业生态经济与一般工业经济比较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经济。指导科学上,前者有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工业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等,后者有物理学、化学、热力学、机械制造和工程学等;主旨上,前者以人类为本的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后者以企业和个人为本的物质生产协调;目的上,前者生产环境友好产品  重视使用价值,后者追求产量和交换价值;生产方式上,前者认为废物乃原料 、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适应、循环生产:采掘—制造—消费—“废物”处理,后者认为资源和废物无限、或资源有限废物难免、大规模生产、开采资源和抛弃废料;分工协作上,前者沿生态链建立产品和服务供求、废料与原料供求关系,后者沿产品链建立产品和服务供求关系;销售方式上,前者产品寿命周期长、零部件出售和更换、长期服务,后者产品寿命周期短、产品整体出售和更换;消费方式上,前者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综合利用、长期使用,后者一次性利用、短期使用;布局指向上,前者生态资源指向、环境指向、服务指向、消费地指向、本地指向,后者资源指向、交通指向、市场指向等;组织规模上,前者企业适度规模、产业大规模(产业集群),后者企业大规模(企业集团)、产业小规模;技术支撑上,前者以现代技术、无碍环境技术、绿色技术、技术群为主导,后者以传统技术、治理污染性技术、单个精湛技术为主导;管理控制上,前者企业重废物和资源优化利用、政府重生态环境管理,后者企业重产品销售管理、政府重竞争秩序维持。


三、谋求生态经济共识——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论


1.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经济建设,可以更好地把握生态经济的内在特性,反过来,发展生态经济能够更好地展现科学发展观的生态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坚持科学发展观,必然内在要求发展生态经济。坚持以人为本,需要回答人是什么?人的自然本质在生命,它决定了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生态系统。人的类本质在有意识的活动,它决定了人是一个既有理论思维又有实践思维且思行合一的更加复杂的思维生态系统。人的社会本质在各种社会关系总和,它决定了人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科技、卫生等各种要素联结的人与人的关系所构成的复合复杂社会生态系统。人的最高本质在自由而全面发展,它决定了人是一个处于复合复杂生态系统中既能按照自身意志又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且不断创生出更加复合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简而言之,人就是一个多元多维多层复合复杂动态生态系统,即生态体,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坚持人的这一健全性,即人本的三多两复两态生命系统。而发展是为了人、立足人、惠及人的发展,根本上是人的发展,其他任何发展都是人的发展的展开和延伸。坚持全面发展,何谓全面?有机一体为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生态系统的要素或主体全面。复合复杂体为全,全面发展有一个过程,从空间上深度发展,如社会发展包括教育、卫生、养老、社保等等生态子系统及其要素全面。不断完善体为全,从时间上纵深发展: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生态—自然—科技—伦理……美等生态子系统连接且交替。在时间维度看,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是有机体,作为一个过程是不断全面和完善的有机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有机性。坚持协调发展,何谓协调?即关系协调,发展要素或发展主体之间关系协调,追求的目标是和谐,反映的是各种发展要素或主体的生存状态。坚持科学发展观就要坚持生存或存在状态的协调性或和谐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符合生态系统生长特性,即(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运行中来树立和落实的,并通过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来实施。仅从经济领域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反映生态有序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内在有序性要求;法治经济,反映生态竞合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内在竞合性要求;政治经济,反映生态整生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内在完整性要求;民生经济,反映生态共生性,体现科学发展观内在共生联动性要求。可见,从内在特性看,生态经济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2.新发展理念。基本内涵是“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内在要求,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处理好发展中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重要条件,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开放是繁荣发展必由之路,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推进改革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推进共同富裕。


在生态经济发展中,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仅要深刻领会生态经济内在特性,而且要准确把握生态经济形态。创新发展即创生和创生后新生成,如生态科技创新,既包括单技术原始创新(原创或创生)也包括多技术集成创新(生成),因此创新是两种形态的集合,创生元态(原创)和生成性态(因共性而集成)两种形态,共同构成创新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指生态经济生存或存在状态的协调和协同性,实质是和谐发展,形成协调型生态经济。绿色发展主要指生态经济生长势态的可持续态势,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形成可持续型生态经济。开放发展(生态经济系统是开放的无界系统)主要指生态经济生境位态有序开放(开放主体定位)和生发适态竞合开放(因竞合而环境适应)的集合,实质就是有序竞合,形成开放型经济。共享发展实质是以人/民为本的发展,就是因全民整体性而共建共享的发展(整生样态)和因全民共生性而共享成果的发展(共生通态亦即发展要素的流动循环)集合,形成共享型经济。因此,从特性和形态看,发展生态经济是对新发展理念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


综上得出五大发展理念都具有生态内涵,不难看出经济的本质内涵是生态。


3.生态文明建设论。生态从自身关系看由创生、生成、生存、生长、生境、生发、整生、共生共八生关系集成,从科学发展观揭示的特性看由健全性、有机性、和谐性、持续性、有序性、竞合性、完整性、联动性共八性特性集成,从新发展理念指引的特性特别是形态看由元态、性态、状态、势态、位态、适态、样态、通态共八态形态集成。生态文明就是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增长发展方式的总和。一般根据产业发展形态,把文明划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而后工业文明有认为是信息文明的,也有认为是知识文明的,还有人为是生态文明的。我们认为后工业文明可以分为服务(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文明、信息文明、知识文明、生态文明、健康文明等阶段,我国即将完成生活性服务文明,而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各种文明之间并非泾渭分明,顺向有叠加,逆向有交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两型社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文明基本特性;“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在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突出生态文明根本特性;“生态问题是个全球问题”,“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突出生态文明开放特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强调生态文明的有机性、完整性、共生性;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的和谐性、持续性、有序性;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是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强调生态文明的竞合性、健全性、开放性。


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论述博大精深,可概括为八大要点: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历史性结论,阐明了生态文明创生元态健全性。二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科学性判断,揭示了生态文明生成性态有机性。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性定义,阐释了生态文明生存状态和谐性。四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事实性定论,昭示了生态文明生长势态持续性。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系统性观念,阐述了生态文明生境位态有序性(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草……)。六是“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一实践性概括,指明了生态文明生发适态竞合性。七是“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战略性动员令,明确了生态文明整生样态完整性。八是“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一全球性倡议,宣示了生态文明共生通态联动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最新成果,不仅深刻揭示了生态特性和形态,而且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新发展理念,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