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态要闻
公路水运节能 四川有这些“碳”索

0.jpg

泸州港航拍。图片均由四川交通院公司提供


0bde87da38d4d03d901df5cb7c30a421.jpg

天眉乐高速绿色低碳景观区效果图。


1.jpg

岷江绿色生态航道的生态整治构筑物。


●划“试验田”,挂牌四川首个市级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研究中心,探索建立市级层面交通精准计量体系

●理念创新,公路建设减碳从单一技术提升向综合性能考量转变,并通过数字化的加入,进一步扩大减碳空间

●结构优化,加大水运建设,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公转水”;研究新模式,破解水运项目筹融资制约


4月底,四川首个市级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研究中心——巴中低碳交通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将在全省率先开展“双碳”目标下的前瞻性关键技术研究。


交通是产生碳排放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减碳潜力巨大。四川公路水运减碳如何探路?记者进行了走访。


1 精准计量

让低碳交通有标准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约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12%,而四川省交通运输碳排放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5%。


在四川省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交科院)战略规划所所长范林强看来,虽然四川减碳潜力巨大,但难度也不小。基础设施建设将产生大量能耗,四川未来一定时期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仍将维持高位运转,建设存量铁路约0.8万公里、高速公路约0.8万公里、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需求超过2万公里。


为强化技术支撑,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2021年底以来,我省酝酿组建“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记者从交通运输厅了解到,“四川低碳交通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首家交通运输领域低碳技术专门研发机构,纳入天府永兴实验室,将聚焦低碳交通规划设计理论、低碳交通建筑材料和施工、交通低碳运营和智慧管控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并实施产业应用,按“1+N”模式进行规划布局,“1”指由省交科院牵头联合有关单位共同组建实验室,“N”是形成多个科研平台。


各组建单位的研究方向不一。其中,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交通院公司)提出,将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监测标准体系与目标解析研究。“通过研究,我们要提出一套监测标准,对‘双碳’目标下交通运输各领域的碳排放进行精准计量。”四川交通院公司总经理助理梁瑶介绍。


目前,国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计算,参考的是水电站建设计量方法,而水电站是固定点位建设,公路铁路则是线形建设,其计量方法应有所不同;再则,一些边界还需要理清,比如,交通建设中常见的水泥,其碳排放量纳入生产环节还是使用环节计算,需要界定。对于精准计量,国家也有要求,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提出要建立省、市、县的温室气体计量系统,由核算转换为精准计量。


梁瑶表示,研究拟根据交通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分别寻找代表性场景实测,并通过分析、推演等,得出一套方法学,建立起交通运输碳排放的统计、监测、核算标准及体系,“比如,建一座桥产生多少碳排放量,套入一个公式,乘以桥的长度就能得出。”


该研究需要一个“试验田”,巴中低碳交通研究中心应运而生。将以实现成果转化为目标,打造巴中市乃至全省重要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市级层面交通精准计量体系,在巴中打造试点示范项目,比如“零碳”服务区、“零碳”客运枢纽、“零碳”码头等。


2 公路建设

着重全生命周期减碳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山区公路减碳负碳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基于BIM+GIS的交通数字孪生智慧减碳管理系统……走访中记者发现,公路建设领域的减碳技术研发已经蓬勃开展。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通过节能减排和抵消中和两种途径实现。要对关键子领域的结构、材料、工艺、装备进行减碳负碳的研发;无法有效通过技术创新进行减碳负碳的,则采取碳捕捉封存利用和植物碳汇的中和等补充手段。


“四川交通进行了不少尝试,为减碳技术探索奠定了基础。”四川交通院公司副总经理李杰说,四川交通建设任务重、养护项目多,在再生技术、温拌技术和排水沥青路面等方面多年探索,取得了不俗成效。比如,内宜高速养护工程、川九路改扩建等工程应用了乳化沥青厂拌冷再生技术,在常温下就能拌和生产混合料,无需加热,大大节约燃料和减少排放,累计节约矿产资源约10万吨、节约燃料约1000吨;成都绕城、隆纳、广甘等多条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运用的就地热再生技术,可废物再利用,将原路面的旧沥青混合料100%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40%左右;雅西高速路面养护工程、汶马二级路改建等项目,应用了温拌沥青技术,生产每吨混合料可减少燃料消耗约25%,碳排放减少了30%以上。


在全生命周期理念下,公路建设的减碳,从单一技术创新向综合性能考量转变。


近日,天眉乐高速公路施工图设计出炉,该项目起于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经眉山市到达乐山市中区,全长90余公里,是又一条6车道+8车道的高标准高速公路。“选线时,我们就充分考虑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影响因子。”设计人员告诉记者,比如隧道,建设期碳排放少但运营耗能多,路基建设时支挡结构等碳排放多,但运营后边坡植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最大程度减碳;并结合“智慧高速”打造,开展全天候通行研究,保障高速公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通达性,以减少拥堵带来的碳排放。


智慧管理系统,正成为减碳的利器。据不完全统计,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每年因内业工作消耗的非生产性投入(人工、耗材、食宿等)金额不低于20万元/公里。正在建设的沿江高速宁南至攀枝花段,其最远的施工分部到攀宁公司单向车程约6小时。按传统管理方式,项目5年建设期预估将产生约7万卷纸质档案、1400吨纸质资料。而采用“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将99%的文件“转化”为电子文件,效率成倍提高,交工即可实现档案验收,可节约非生产性投入超2.5亿元。该项目日前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准,成为全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唯一的“单套制”试点项目。


积极推广应用装配式施工,让桥梁、挡墙、抗滑桩等变“现场建”为“现场装”;大力推广施工设备“油转电”,将施工现场的机械由柴油动力改为电力动力……更多减碳探索正在推进。


3 绿色水运

推动交通运输“公转水”


4月底,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公开招标,就“内河航运与沿线资源、产业融合开发的新模式”进行研究。此举被业内视作发展水运、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公转水”的又一重拳。


水运、铁路、公路三种运输方式,水运最为低碳、绿色,公路最为耗能。在四川,公路运输碳排放占综合交通全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1.8%,是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范林强介绍,这是由于四川地处西部地区,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形占比达到90%以上,导致全省铁路、水运网络建设较为滞后,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公路来完成。


交通运输厅提出发展“绿色水运”,其中一大重点就是持续优化运输结构,充分发挥水运低碳比较优势。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推动“公转水”,需要加大水运建设,加强政策引导,让大宗货物愿意从水路进行运输。“内河航运与沿线资源、产业融合开发的新模式”研究,就是为了提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破解水运项目筹融资制约。


对于水路运输本身的节能降碳,挖潜正在深入。


长江上游、岷江乐山至宜宾段,81公里的航道整治段正在建设,创新性地提出了“绿色生态”整治理念。


负责岷江绿色生态示范航道勘察设计的四川交通院公司副总经理郝岭介绍,岷江航道整治是岷江水电综合开发工程的内容之一,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让长江“黄金水道”上延至成都平原经济区腹地,岷江可常年通行1000吨级货船,对于四川水运发展影响深远。岷江乐山至宜宾段涉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进行航道整治的81公里段落不可避免将实施工程建设,设计人员开展生态航道科研,减少大开发、大建设,从多个方面着手,科学系统地解决工程实施与生态之间的矛盾。


比如,通过生态选线,避开珍稀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在具体的工程措施上,着力弱化筑坝影响、营造水生生境、修复采砂坑,让航道通航与生态保护实现协同;在鱼类活动的重点位置,应用生态型航道整治建筑物,抛筑适宜鱼卵附着的生态型鱼巢砖等。


《双碳目标下山区河流船闸装配式结构关键技术研究》《航道整治工程生态效应评价与设计参数研究》《山区河流生态低碳型航道整治建筑物研发》等科研课题,也已经摆上了郝岭的案头,以突破更多水运绿色低碳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