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大导向 抓实三级转化
——攀枝花市林业系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包小强
攀枝花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和雅砻江的交汇处,是长江上游流域重要的生态涵养地,生态地位突出。全市林地面积831.4万亩,占行政区域面积的74.79%;7个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161.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4.52%。全市有古树名木350株,四川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达38.92万余株。
党的十八大以来,攀枝花市林业系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为民、科学利用,切实落实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林草事业发展与改革重要职责,不断推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聚焦“提质”导向,以纵深推进林长制为工作指挥棒,全面筑牢“两山”转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提质”,优化林分结构,搞好森林经营,同步提升草原生态质量。攀枝花市林业系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厚植“两山”转化的绿色本底。2024年,全市森林面积达6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4%,居全省第4位。
推深做实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治理2万亩,完成营造林374.88万亩,完成义务植树3106万株。投资总额4.9亿元的金沙江干热河谷(川西)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落地实施,探索形成“梯状整地、大坑客土、栅栏保土、覆膜保水、雨养调水、绿色提灌”系列地方特色造林技术。
严格执行林草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建成全国唯一的苏铁类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50株古树名木建档立卡。依法依规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有力保障红格南矿区、银江水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依法治林,“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立案查处行政案件983件,移交涉刑案件84件,罚款2067余万元。
纵深推行全民灾害防控总体思路。认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方针,深化运用专项整治成果,森林火灾(火情)发生数断崖式下降,连续36年成功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积极探索计划烧除预防措施,逐步形成市级统筹、高效协同、规范操作的计划烧除机制。实现市域松材线虫连年“零感染”。
聚焦“兴业”导向,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工作总牵引,深度激活“两山”转化潜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兴业”,多用改革的办法用活林草资源,壮大林草产业。攀枝花市林业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围绕“林改四问”,聚焦“山要怎么分”试点任务,直面“三低三难”困境,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集体增收与农户致富同步的实践路径。
构建“数据融合—调研核验—纠纷化解”数字化定界确权林改模式。绘制“林改数据一张云图”,分类采集并关联权属、空间和管理资料,彻底解决历史档案分散、数据碎片化问题。建立“线上比对+线下验证”双线核验机制,摸清集体林地资源底数。构建“协商+调解+裁决+诉讼”四级递进机制,着力破解林权纠纷问题。
运转“确权—活权—强产”递进式惠农富农林改逻辑。探索多元化流转收储方式,激活资源价值,推行租赁、入股、合作等7类林地统一经营模式。红格镇推行“村集体+新能源+林下魔芋”产业模式,实现集体经济年增收42.6万元。红果乡花地村推行“经营权流转+林木收储+25%利润分红”模式,村集体经济累计增收超50万元。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累计办理抵押登记36宗,融资8779万元。
注入“行政部门主导+政企人才流动+定向招才引智”林改活力。市县两级林草主管部门抽调专业干部,组建工作专班。创新试行“政聘企用”管理办法,通过招聘引进、统筹选派,解决企业人才需求难题。出台支持青年人才聚集发展若干措施,实现地方发展和青年发展有机融合的育才新格局。
聚焦“利民”导向,以系统谋划建设“森林四库”为工作总抓手,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利民”,为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攀枝花市林业系统立足本地特色优势资源,突出抓好提质增量和资源转化,推动林草资源释放更多经济效益。
着力抓好科学规划。紧扣省级功能区划定位和重点任务布局,结合本地林业实际,瞄准“建设长江上游‘绿色天然水塔’”“构建多元森林食物供给体系”“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和生态美市功能”四大方向,科学编制《攀枝花市建设“天府森林四库”总体规划》。
着力抓好示范引领。坚持以示范区域创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获评省级“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区域4个(奖补资金2400万元)、市级“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区域4个(奖补资金130万元)。依托3个特色城市公园,打造“山海湖”项目,推动城市后山变绿心、企业尾矿变花海、江河裸岸变平湖,形成“上可游山、中可观‘海’、下可玩湖”的中心城区高品质“健身圈”和“休闲圈”。
着力抓好龙头带动。以国储林项目为牵引,以“四笔收入账”扶农富农,盐边县实现村集体年均增收38万元,林农人均增收2.9万元。四川金芋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魔芋产业龙头企业)构建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推行全产业链联农带农、收入分配机制,实现县域年度综合产值4亿元,带动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