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林草局长话“两山”|王刚:奏响“四库”交响曲 绘就“两山”新画卷——泸州市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

奏响“四库”交响曲  绘就“两山”新画卷

——泸州市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


王刚

泸州市林业和竹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新时代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方向指引,提供了根本遵循。四川在全国率先行动,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提出了高水平打造“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的战略目标。


如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四库”的重要论述?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高水平打造‘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的战略部署?作为四川省林竹资源大市,泸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资源为笔,以高质量发展为墨,在川南大地精心描绘“天府森林四库”壮美画卷,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交出了一份力求实效、力争上游的泸州答卷。


筑牢生态根基,让“水库”润泽大地


泸州市作为长江出川最后一关,肩负着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使命。在石漠化治理的战场上,面对占全省20.45%的石漠化面积,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套生物治理、工程治理与其他治理相结合的组合拳,治理石漠化生态系统26.45万亩,减少水土流失144万吨。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泸州人民对母亲河的深情守护。在水源涵养的征程中,以长江上游干支流生态修复为重点,大力开展中幼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和人工造林,成功争取2025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示范项目支持,计划沿江营造林20万亩,筑起守护长江的绿色长城。在森林质量提升的荆途上,加强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恢复,引导国有林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联合经营,适地造林绿化,培育大径级木材,营造乡土阔叶混交林,建成现代竹产业基地261万亩。


挖掘林下宝藏,让“粮库”造福百姓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丰盈“森林粮库”,2024年,全市“林粮”经营面积达458万亩,产量超145万吨。积极探索“竹林+菌类、竹林+中药材、竹林+养殖”等复合种植模式,建成竹下食用菌生态种植基地10万亩、中药材基地16万亩,林下养鸡规模达20万只。积极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路径,创新“产业+公司+专合社+群众”发展模式,推动资源整合。泸县通过拍卖集体林地经营权,利用700余亩低效林地种植竹笋、竹木,支持绿竹笋加工发展,实现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合江县通过资金和土地入股,将石斛种植面积扩大到5万亩,年产值约1.6亿元;叙永县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12个乡镇发展林下菌基地1万余亩,年产值达2.6亿元。林下经济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推动产业发展,让“钱库”鼓满腰包


依托405万亩竹林资源布局竹产业矩阵,2024年全市竹产业产值达379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能。一是壮大竹浆造纸产业。实施培优引种行动,服务企业技改扩能。全市年产浆用竹材250万吨、竹浆产能30万吨、造纸产能77万吨,竹浆造纸产业正加速成为泸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二是推进“以竹代塑”。积极开发竹日用品、竹家具、竹装饰和竹基纤维复合材料产品等品类,加快推进竹炭、竹材加工等项目建设,为泸州竹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三是提质竹笋制品。推进叙永县2万吨鲜竹笋、古蔺县4000吨方竹笋等加工项目建成投产,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四是做优竹林康养旅游。打造纳溪大旺、叙永西溪、合江福宝等国家级森林生态康养基地,建成省级森林康养基地7个、竹林风景线7条、竹林乡镇6个、竹林人家20个,带动竹农发展第三产业,让“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


探索碳汇转化,让“碳库”释放价值


泸州市坚持“以林固碳、用绿抵排”,凭借竹林资源强大的固碳能力,让“碳库”持续释放经济价值。一是精准“盘碳”。携手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科院,对全市林竹碳汇的资源储量、固碳潜力等进行“全面体检”,形成专业评估报告和开发实施规划,为有序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二是试点“探路”。组织纳溪区、合江县福宝国有林场成功申报全省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启动纳溪区3979.35亩低效毛竹林碳普惠项目开发,初步测算有6054.35吨二氧化碳的碳汇量。三是科学“营绿”。整合涉林中省资金以及国家储备林贷款等政策性融资,依托“双重”项目、国储林项目、低产低效林改造和义务植树等,促进森林更新和优化林分结构,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持续扩容绿色“碳库”。


泸州,正以“天府森林四库”建设为契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倾力奏响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交响曲,绘就一幅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新画卷,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的泸州智慧和泸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