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笔,奋力书写践行“两山”理念的德阳答卷
姜俊
德阳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两山”理念的引领下,德阳市实现了从荒坡到绿林,由矿区变景区的嬗变,用实践论证了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尤其是近年来,德阳市围绕“扩绿、兴绿、护绿”多措并举,注重“提质、兴业、利民”协同发力,深挖森林“宝库”潜能,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奋力书写践行“两山”理念的时代答卷。
扩绿护绿,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保护就是发展,是更长远的发展。德阳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多措并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科学造林。在绵远河等重要江河两岸以及易发生水土流失区域大力兴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90%,苗木合格率达100%。2024年以来,德阳全市累计义务植树562.1万株,完成营造林13.95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3000亩,完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41万亩。
制度护航。探索建立“林长+树长”制度,“一树一档、一树一策”精准开展保护管理,组织拍摄《“树”说德阳——古树名木保护系列宣传片》,广泛宣传古树名木的珍贵价值和保护意义。旌阳区黄许镇古黄葛树成功入选全国10株最美古榕树,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树、绵竹市三溪寺桂花树抢救复壮工程形成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项目支撑。成功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四川省德阳市邛崃—岷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修复项目”,争取中央资金1480万元,用于实施1.52万亩退化林修复,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力以赴推进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启动3个片区27810亩大径级用材林培育示范基地营造林建设工作,预估年增加蓄水22.22万m³,固碳释氧效益1236万元,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夯实生态本底。
点绿成金,生态产品释放高质量发展潜力
充分发挥森林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拓展生产阵地和增收渠道,向森林要食物、要健康、要效益。
向森林要食物,旌阳区深入推进林粮精品化战略,构建“枣椒双链”特色产业带,年产高品质鲜枣800吨、花椒500吨,通过“统一标准+科技溯源”实现枣、花椒溢价30%,带动种植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广汉市依托丘陵资源规模化发展鲜桃产业,建立“一区四院”科技平台,“松林桃”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户年均增收20%以上。
向森林要健康,什邡市落实“森林+”文章,依托神瀑沟、钟鼎寺、红枫岭等特色康养IP,推出“森林康养+研学+民宿”融合业态,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山区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
向森林要效益,中江县推动低效林改造,带动低山区竹林转型经营,竹农人均增收2700元。绵竹市发展沿山旅游,将竹林景观融入乡村旅游线路,打造省级“竹林人家”,建成麓棠温泉、溯溪营地、百里半山步道、村居民宿等旅游休闲地,年接待游客量约500万人次。
玫瑰花开出“芳香经济”,芍药花绽放出“鲜花经济”,森林“空调”吹出“清凉经济”……林业产业的蓬勃发展、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激活了乡村经济的一池春水,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劲引擎。2024年德阳全市林粮产量达25万吨,林草总产值达80亿元。德阳的“两山”实践充分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资本。
绿富同兴,高质量发展助推高水平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两山”理念不仅强调生态价值转化的结果,也强调绿色产业发展本身所带来的生态保护效益。德阳市坚持在绿色发展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调元枣树作为生态环保经济型树种,是罗江区退耕还林改造和荒山造林的主推树种,有效遏制了种植区内水土流失,巩固了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近年来,罗江区大力发展调元枣树产业,引入高校技术顾问选育推广新品种,建成调元枣产业基地3900亩,实现单品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注脚。在绵竹市清平镇,矿区转型林旅融合,创造了又一个生态经济双赢的生动样板。帐篷营地、观光小火车、150余家特色民宿,让昔日的“开山人”成为今天的“护山人”“迎客人”。据统计,全镇群众从事餐饮、住宿等产业达1000余人,年游客接待量达60万人次。林旅融合的繁荣反哺生态环境保护,深刻印证了保护与发展互促共生的“两山”理念。
今年3月,德阳市印发了《德阳市建设“天府森林四库”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目标和建设内容,规划到2030年建成6亿立方米的森林“水库”、年产林粮26万吨的森林“粮库”、产值141亿元的森林“钱库”、碳储量563万吨的森林“碳库”。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深入实施产业发展破冰、改革创新赋能、国土绿化提升、资源管护提质、项目带动攻坚、自身建设强基等六大行动,积极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让生态颜值与经济产值同步提升,让德阳的“两山”故事再续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