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守护华西雨屏绿脉 激活生态经济蓝海——洪雅林场的绿色复兴之路

在四川盆地西南缘,莽莽苍苍的华西雨屏腹地,洪雅县国有林场如同一条翡翠巨龙,蜿蜒盘踞。这里曾是油锯轰鸣、巨木倒下的“木头仓库”,空气里弥漫着新鲜木屑的辛香;如今,这里只闻林涛低吟、鸟鸣啁啾,与游客惊喜的赞叹交织成曲。从“伐木求存”的困顿,到“护绿生金”的繁荣,洪雅林场用二十载光阴,在绿水青山间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点金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谱写出一曲荡气回肠的绿色复兴传奇。


绿海开发:斧锯下的叹息与觉醒


时光倒流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洪雅林场,这个成立于建国初期的“绿色功臣”,正经历着成长的阵痛。“那时候,场里上千号人,吃饭、发工资,全指着林子里的木头。”头发花白的护林员宋长林,至今清晰记得那段“木头财政”的岁月。油锯的嘶吼是林场最熟悉的声音,参天的柳杉、杉木成片倒下,变成支撑地方经济的“栋梁”。林场人发扬着“以场为家、艰苦奋斗”的精神,种树、砍树,循环往复。


然而,单一索取的反噬悄然降临。为了便于管理和采伐,林场长期大面积种植速生的柳杉、杉木纯林。单一树种生态脆弱性暴露无遗:赤腹松鼠啃食树皮,幼苗损失惨重;连续多代经营同种纯林,土壤地力日益贫瘠;林相单调,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更令人揪心的是,守着数十万亩郁郁葱葱的林海,林场却陷入了“守着林子没钱用,想用林子不敢动”的尴尬困境——砍,怕破坏生态;不砍,生计难以为继。青山依旧在,生机却黯淡。


转机,伴随着新时代的曙光而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震醒了林场人。“森林的价值,远不止那几根木头。它是水源涵养者、是气候调节器、是生物基因库,更是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时任技术骨干的谭飞川感慨道。一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索取与保护的深刻思想变革,在林场上空激荡:守护这片绿脉,就是守护未来发展的根基;激活生态价值,才是真正的可持续致富之路。林场的发展史,必须翻开从“砍树谋生”向“护绿致富”转型的崭新一页。


65b496515f0089ff6565cb46b7bed3d0_%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5-07-29_153338_750.png


智慧织绿:为雨屏披上“混交霓裳”


破局的关键,在于打破单一树种的生态困局,重建健康、稳定、多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年轻的林业工程师谭飞川,成了这场“森林革命”的急先锋。他肩挎GPS,手捧平板电脑,操控着无人机穿梭于崇山峻岭。高清镜头下,退化纯林的萧索与天然混交林的蓬勃生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树木也需要好邻居,需要和谐的社区。”谭飞川的脑海中,“森林邻里重组计划”逐渐成形。


科学配植,构筑韧性生命共同体:洪雅林场联合洪林公司,启动了国家储备林现代化林业示范工程。谭飞川带领着调查设计队,踏遍了项目区的沟沟坎坎。经过科学配置,海拔适宜的温暖沟谷,“桢楠+檫木”组成黄金搭档,珍贵阔叶与速生树种互补;阳光充足的坡地上,“木荷+柳杉”错落有致,高大乔木与耐荫树种搭配;阴湿肥沃的山坳,“鹅掌楸+杉木”并肩而立,深根系与浅根系相互扶持。163.9亩示范区,如同一位巧匠精心编织的霓裳,针叶与阔叶相间,常绿与落叶并存,深根与浅根交织,构筑起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森林生命共同体。


生命乐园,重焕雨屏勃勃生机:丰富的树种搭配和林下空间,为各种生物创造了理想的栖息地。枯枝落叶层重新变得丰厚松软,滋养着土壤微生物;红腹角雉绚丽的羽毛在枝叶间闪现,鸣叫声穿透清晨的薄雾;各种昆虫、鸟类数量明显增多。这片人工重建的混交林,为华西雨屏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个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生命乐园”正在形成,森林质量稳步提高,生态屏障功能日益巩固。


ae6a5109a49a92dc5d335e7fb7b47d3a_%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5-07-29_153506_222.png


点绿成金:解锁林海深处的财富密码


守护绿脉,绝非坐守清贫。洪雅人凭借智慧与巧思,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让每一寸林地都焕发出“生金吐银”的活力。


竹林探宝,“林之笋”香飘万里:洪雅林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大规模发展八月竹种植,面积已达2.3万余亩。注册“林之笋”商标后,这些清脆甘甜的珍馐将走出深山,成为都市餐桌的宠儿。2.3万亩竹林,成为百姓增收的“绿色提款机”。


林茶共舞,一盏清泉润心田:在云雾缭绕的灯盏寺区域,一片片茶园巧妙地镶嵌在森林怀抱之中。刘梦琴是坚定的生态种植践行者,她沿用祖辈的智慧,采摘花椒、苦楝树叶、核桃果皮等,按比例熬制成纯天然生物药剂,用于病虫害防治。“虽然人工除草辛苦点,熬药也费工夫,但你看,”她指着茶树上忙碌的小鸟和蜘蛛,“虫子少了,鸟却多了。”林之茶“零农残”,百斤生态茶竟卖出近3万元高价。“林之茶”品牌,在绿色消费浪潮中熠熠生辉。


林药共生,厚植健康产业根基:目禅寺、岩盐洞一带,独特的小气候和肥沃土壤,是中药材生长的乐土。林场科学规划,在林下合理套种厚朴、黄柏等道地药材0.26万亩。厚朴树皮是名贵中药,黄柏也价值不菲。林药间作,既有效利用了林下空间,增加了经济收益,又为林木生长提供了遮荫保湿的小环境,形成了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两个林药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区,正吸引着更多药农和投资者的目光。


森呼吸经济,山水赋能康养梦想:洪雅林场的“王牌”,无疑是其得天独厚的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资源。在核心区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95后”导览员小林正带领一群游客体验独创的“瓦屋森之呼吸法”:“深深吸气——让富含负氧离子和‘芬多精’的清新空气充满肺部,涤荡尘埃;缓缓呼气——把所有的压力和烦恼,随着这山间的云雾一同散去……”游客们闭目凝神,沉浸在这自然的疗愈中。玉屏山象尔星空营地,夜晚抬头便是璀璨银河,篝火旁是欢声笑语;瓦屋山熊猫森呼吸营地,孩子们在森林课堂中认识动植物,体验自然之趣。2024年,高达94万人次的游客涌入这片“天然氧吧”和“心灵疗愈所”,寻找身心的栖息地,创造了1.6亿元的生态旅游收入。这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正是“好空气”“好生态”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的明证。


b10933026f8a9962f4afa53993891084_%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5-07-29_153540_702.png


绿色丰碑:一座林场的时代答卷与未来


今日洪雅林场,8亿元社会资本因“绿”汇聚,林下经济遍地开花,碳汇交易探索前行,护林员宋长林漫步山径说道:“以前砍树是为饭碗,如今护林是保命根,更是给未来存本钱。”林场正积极探索森林碳汇这一“隐形财富”。他们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编制碳汇方案,评估碳汇潜力,依托平台公司签订了碳汇预售协议,努力将森林的“吸碳吐氧”功能转化为可交易的市场价值,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木头财政”的困顿到“生态银行”的丰盈,洪雅林场以山川为纸、以汗水为墨,书写了一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传奇。这片华西雨屏守护的绿脉,不仅为长江上游筑牢了生态屏障,更昭示着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正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浪潮正席卷神州,洪雅的绿色丰碑,已然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上一座明亮的灯塔。


当玉屏山的云海淹没最后一盏灯火,林场人依然在星光下丈量着森林的呼吸。他们守护的不只是华西雨屏的绿脉,更是一个民族永续发展的深沉根基——这绿色丰碑之下,是人与青山两不负的新时代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