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绿野千里。乐山,这座坐拥峨眉山月、大佛禅韵的千年古城,正以61.09%的森林覆盖率为底色,挥毫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从郭沫若故居的樱花名木到黑竹沟的原始秘境,从嘉阳蒸汽火车的工业记忆到辕门仙草谷的石斛梯田,一幅“林为体、文为魂、旅为媒”的生态长卷在三江交汇处徐徐展开。
生态筑基:绿色资产焕发时代生机
森林康养集群的崛起
盛夏的峨眉山,森林茂密,凉爽惬意,入选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的峨眉山森林康养基地以红珠山宾馆为核心,将温泉疗愈与禅意山居融入万亩林海,接待康养游客超百万。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季繁花似锦,夏季满目葱翠,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温泉水富含矿物质,从美容养颜的牛奶池到舒缓疲劳的中药池,各类泡池应有尽有。同在北纬30°,距乐山100多公里外,黑竹沟凭借“勇闯百慕大·挑战黑竹沟”的神秘IP,开发55公里徒步线路串联高山杜鹃花海、“鸽子树”珙桐古树群与古冰川遗迹,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千万元。2025年上半年,峨边立足森林资源、彝族文化、自然奇观等特色资源,推动“林+旅”融合,接待游客343.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98亿元。犍为金楠山谷30万株金丝楠木,青钱柳茶与萤火虫基地构建起“森呼吸”经济圈,森林覆盖率达83.6%,开发出金楠醉系列养生酒等40余项专利产品。
林下经济的立体交响
“林上向绿,林下生金”,全市林粮经营面积达到354万亩。圣芝公司在峨眉山8300亩林地上演绎“灵芝传奇”,仿野生种植技术使产值从7000万跃升至4亿元。其种植基地分布于龙洞湖、麻子坝等核心景区周边,开发灵芝观光科普点、健康养生文化游等特色项目。辕门仙草谷以太空育种的石斛打造“空中花园”,在3.8公里道路两侧种植8万丛石斛,形成“梯田景观”生态廊道,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达3.87亿元。沐川永丰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竹浆纸一体化企业,年产能112万吨,居全省第一。
文化铸魂:历史年轮与现代创意的碰撞
名木见证友城佳话
你可曾在峨眉山麓遇见1500岁的白紫薇,或者足够幸运还能看到1500岁的连香树,幸福一定随着你的目光进入心底。
大渡河边,就在郭沫若故居后花园中,1981年日本友城馈赠的樱花树已亭亭如盖,淡粉花瓣年复一年见证中日友谊,2025年荣膺“四川省名木”称号。据了解,全市1523株古树构建起以黄葛树(占52%)、楠木(占24%)为主的“活态博物馆”,峨眉山桢楠古树群入选全国“最美古树群”。雷畅故居内260年古核桃树与12个天井的清代建筑群相映成趣,柱础斗拱上的“福禄寿喜”雕饰展现川西民居孤例的特色。
工业文明邂逅生态美学
嘉阳·桫椤湖景区让蒸汽火车穿行于侏罗纪桫椤林,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17.36万人次。这里保留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燃煤蒸汽小火车,采用人工加煤、人工制动等原始操作方式,被誉为工业革命“活化石”。芭蕉沟苏式建筑群与8米高的“桫椤王”隔空对话,5.5万平方米的中外建筑博览园记录着抗战时期四川首个中英合资煤矿的历史。五通桥桫椤峡谷5万株桫椤树荫蔽出12公里侏罗纪秘境,“徒步+西坝豆腐宴”组合日均接待500桌。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激活生态价值
节庆IP引爆流量
以大峡谷、大瓦山为背景,金口河鹿儿坪“转转花文化旅游节”依托冷杉林下的高山野生花海,2025年上半年吸引游客2.38万人次。永胜乡五彩天池凭借大瓦山脚下的五个高山湖泊,成为成渝双城避暑胜地,同期接待游客3.32万人次。沐川白鹇山舍独创“观鸟经济”,每笔收入提取5%反哺生态,吸引14国观鸟爱好者,年增收超300万元。金山镇杏林李花节已连续举办9届,4500亩李花海带动园区蜂糖李年销售超1亿元。
古树做活乡村振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市中区悦来镇荔枝湾村的“官荔枝”1270岁,传说唐朝杨贵妃品尝过。荔枝湾村做足“荔枝”做文章,以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建设产业道路30余公里,建成中国最北端晚熟荔枝园区、打造“官荔枝”观景平台、推出“千年荔枝林”观景点,量身打造“荔枝文化”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承办首届乐山国际自驾游营地节等活动,培育孵化毛绒玩具、文化衫、手提袋、发箍等文创产品,吸引游客近100万人次。
科技重构产业逻辑
太空育种、科技小院、红外观测,科技创新为林业产业注入了澎湃动能。沐川神木山脉架设18套鸟类监测系统,记录到277种鸟类(含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夹江辕门仙草谷建立全国首个石斛产业专家工作站,2022年石斛种苗搭载神舟十四号进行太空育种。研溪湿地运用5G热力图调控客流,2640亩水域为青头潜鸭等10余种珍稀动物提供栖息地,构建“林水相依”的城市绿肺系统。峨眉山灵芝基地通过抖音等平台开展线上营销,实现超百万次曝光。
2025年,四川峨边笋用竹科技小院获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已成功选育“梦笋1号”“梦笋2号”“湘妃梦竹”“龟甲刺竹”等四个优质笋用竹新品种,梦笋产量每亩已提升至260公斤。
机制保障:林长制下的系统治理
织密四级管护体系
四级林长3665人,监管员、护林员7222人,各级林长巡林45.07万人次。织密管护体系,是乐山将古树名木保护作为践行生态文明、传承历史文脉、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关键环节。
从市林长对《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作出指示批示,专题听取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汇报,带队深入峨眉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等地督导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发布第3号林长令《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就不难看出乐山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心和力度。2025年,财政投入超100万元,支持“发现一株、认定一株、保护一株”的常态补充调查,确保“一树一档”精准管理,并分配40万元林长制激励资金用于抢救复壮。持续深化“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人大代表”“三长联动,四级共创”等协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四长三员”体系,创新建立“林长+政协委员”模式,聘请12名市政协委员担任林长制社会监督员,相关做法入选四川省第一批《林长制创新试点典型案例》。
产业融合政策提质增效
近年来,乐山市深入实施林竹提质增效倍增计划,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林竹产业全链条升级。推进“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林下经济规模达86万亩,成功创建省级“天府森林粮库”基地3个、省级园区1个。集体林权改革稳步推进,创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产权交易、生态补偿等价值实现模式,马边彝族自治县纳入四川省首批碳汇试点县,2025年上半年,全市林业生态旅游综合收入达201亿元。
未来展望:绿色发展的乐山路径
未来,乐山将继续深度开发林文旅业态。对古树名木历史、文化、生态、科研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深挖,广泛开展古树公园建设,打造集古树保护、科普宣教、森林旅游等为一体的“新地标”“打卡点”,让古树名木成为历史文化的新载体和生态文化的新名片。
“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乐山古称嘉州,“海棠香国”不是望穿千年的梦想,是“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绿美乐山。
从最低海拔300多米的嘉州绿心公园,到乐山最高峰海拔4288米的马鞍山森林秘境,乐山用61.09%的森林覆盖率证明:每一片绿叶都是生态文明的注脚。在这座蓄积量全省第一的绿色宝库中,人与自然正在续写新的《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