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青衣江畔,镶嵌着一颗璀璨的“绿海明珠”——洪雅县。这里群山叠翠,林涛如海,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2.4%,构成了一道坚实的生态屏障。而洪雅县国有林场(以下简称洪雅林场),正是这片绿海的核心与精华,拥有 98.8万亩的森林经营面积和85%的森林覆盖率,它不仅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更是一代代林业人精心守护、并正以智慧和创新持续经营的巨大生态宝藏。今天,作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洪雅林场正以“森林四库”理念为指引,通过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系统推动生态“绿海”转化为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优势,成为践行“森林四库”理念的生动基层实践。
筑牢“森林水库”:青山为基,涵养一方水土
森林,是“看不见的绿色水库”。洪雅林场依托瓦屋山、玉屏山等天然生态本底,坚持“蓄水于山”的理念,持续增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以前雨季一来,溪水全是泥浆,根本没法用。现在通过科学经营,林下植被恢复了,水也清了。”洪雅林场玉屏山管护站一名护林员感慨道。近年来,洪雅林场依托自有的国家杉木柳杉良种基地,采用良种育苗方式实施退化林生态修复,累计投入资金15.25亿元,完成生态修复6.49万亩。良种育苗使木材蓄积增益超过30%,年均增长14.4万立方米。森林质量的提升,使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提高近20%,年增加蓄水量6.5万立方米。同时,通过建设生态缓冲带、恢复湿地植被等措施,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30%以上,“水清、岸绿、景美”成为现实,生态财富得以永续利用。
激活“森林钱库”:资源变现,畅通价值通道
如何将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流动的资本,是生态价值实现的关键。洪雅林场勇于探索,通过“政策引导+金融赋能+产业融合”的组合拳,成功打通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洪雅林场相关负责人说道:“林场改制后不能从事经营活动,内生发展动力明显不足,如何破解改制后林场发展困局,成为了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环节。” 2022年,洪雅林场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提出构建“林场+公司”运行模式。由县政府出资3亿元,新成立洪雅洪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明确由林场代管,成功落地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建设面积8.55万亩,总投资10.6亿元,融资8亿元。储备林项目资金的注入,解决了林场高质量发展资金缺口,为林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项目实施后,将构建起以木材储备为主、功能多样、效益综合的森林资源储备体系。公司通过实体化经营,盘活林场森林资源,打通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储备林项目实施后,可实现木材收益34亿元、林下食用笋收益10.5亿元、中药材收益0.6亿元。
一位来自成都的游客激动地说道:“在洪雅玉屏山康养基地呼吸一天的负氧离子,比在成都一年呼吸的还要多,洪雅真是一个‘养’你的地方。”洪雅林场借助现有森林资源优势,与县属国有平台公司共同开发森林康养产业,探索推动“林业+康养”“林业+文旅”的深度融合,2024年吸引了游客突破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6亿元。这一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态,直接或间接带动了3.2万林区群众人均增收8000元,让曾经的“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让护林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群众手中可感知、可收益的“钱袋子”。
打造“森林粮库”:林下生金,拓宽食物供给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向森林要食物”已成为重要战略补充。洪雅林场以“藏粮于林”为导向,积极探索林粮融合、立体经营的发展新路,让万顷林海变身成为多元化的“绿色粮仓”。
“过去只经营木材,林下空间白白浪费。现在我们大力发展林下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洪雅林场产业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洪雅林场积极争取并有效利用欠发达国有林场补助资金、省级“天府森林粮库”专项补助资金,推行“林场+国有平台公司”一体化运行,林下种植铁皮石斛1075亩,栽种厚朴、黄柏等道地药材2620亩,年产值可达上千万元。联合县域内医药企业,探索“林场+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当地药农规模化种植云木香、川牛膝等1309亩,助农增收可超100万元。
洪雅林场的“森林粮库”远不止于药材。近年来,依托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碳中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项目,林下大力发展八月竹,面积达6.9万亩,年产竹笋可达1.73万吨,预计实现经济收益414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笋用林”。洪雅林场注册完成“林之笋”商标,为下一步笋用竹二产加工奠定坚实基础。
利用林区内高海拔优势,林下种植高山有机茶127亩,已注册“林之茶”商标,正在和县域区域品牌瓦屋春雪合作经营。此外,洪雅林场还利用管护站内消防水池养殖冷水鱼1.8万斤,利用管护站周边区域,探索性喂养生态猪30头,实现多元化经营,弥补林下经济空白。洪雅林场这一系列特色产业,共同构成了“一亩山林百斤粮、四季增收稳饭碗”的良性循环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森林“粮库”内涵。
建好“森林碳库”:碳汇先行,探索未来收益
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下,森林的固碳功能正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作为全国首批21个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单位之一,洪雅林场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森林碳汇的市场化路径。
洪雅林场推行“碳汇+储备林”建设模式。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对3万亩中近熟林抚育后,林下种植八月竹,探索森林“粮库+碳库”复合经营增汇模式。“森林粮库+碳库”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实现固碳增汇4.4万吨;以洪雅林场现有的近自然转化模式为参照,实施“退化人工林改培”增汇。选择0.9万亩成过熟林,择伐后,林下补植桢楠、南酸枣、鹅掌楸等本土珍稀阔叶树种,培育大径级混交林,提高森林碳汇量。“退化人工林改培”增汇模式实施后,每年可实现固碳增汇0.25万吨。洪雅林场为深入挖掘林草碳普惠多重效益潜力,提升产品价值和品牌价值。依托《森林经营碳普惠方法学》,开发森林经营碳普惠项目5963.8亩,碳减排量7533吨,预计实现碳汇收益59万元。洪雅林场碳汇项目开发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林场将和社会企业一起,共同开发高质量碳汇项目,进一步提升森林附加值,实现碳汇项目 ‘零的突破’。”
如今的洪雅林场,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木材生产单位或封闭的保护区,而是成功构建了“四库联动、价值共生”的综合性发展新格局。这里的每一片森林,都同时发挥着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功能、提供林产品的粮源基地功能、创造财富的绿色银行功能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汇标杆功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复合价值。
展望未来,洪雅林场将继续深化和拓展“森林四库”建设的广度与深度。致力于建立更科学的生态资产核算体系、更畅通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更多元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推动洪雅丰富的生态资产向能增值、能融资的生态资本高效转化,探索出一条有前瞻性、系统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洪雅林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