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县动态
水润成都:公园城市书写湿地文章

03.jpg

●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水系发达。这里是成都,岷江、沱江水系穿境而过,青衣江水系擦肩而去。

● 全市湿地总面积近四十三万亩,约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湿地发挥着特殊作用。

● 公园城市要美丽宜居。成都市从顶层设计、构建治理体系,到生态修复、提升生态功能,再到场景营造、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一幅水润都市的湿地盛景正在逐步呈现。

04.jpg


顶层设计

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在公园城市建设中,成都市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


——湿地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2016年,成立成都市湿地保护中心,配备专业人员,全面推进各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2018年,成都市政府印发《成都市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首次从制度上作出全面部署,目前实施方案中23项改革内容已全部完成。2020年,成都市建立“成都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市级部门、县(市、区)政府湿地保护管理职能职责,实现湿地齐抓共管的保护格局。


——湿地分级保护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成都市建成国家、省级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各1处。印发《成都市重要湿地认定办法》,认定4个市重要湿地,并成功申报1处省级重要湿地,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湿地分级保护管理体系。


——逐步完善湿地保护法规体系。成都市人大已将《成都市湿地保护条例》列为重点调研类立法计划,同时也在加强重要生态区域的生态保护立法,《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条例》《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成都市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均已开始实施。


——积极完善科技支撑体系。联合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结合成都市生态本底基本情况,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开展“成都市湿地保护成效评估规范化研究”“基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成都市湿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等课题研究,创新构建湿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制定了《成都市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技术导则(试行)》,进一步理清湿地资源生态本底情况及分布特点,有效推动成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为开展湿地生态补偿及重要湿地点位选择等湿地保护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jpg


生态修复

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

成都市通过采取“保、增、控”的方式,加强湿地资源总量管控,实现43万亩湿地面积管控目标。


“保”,是指对现有湿地资源实施严格保护。出台《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和《成都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将湿地保有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指标每年进行考核。


“增”,是指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增加湿地面积。目前,已实施或规划实施的环城生态公园、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江公园、兴隆湖、天府公园、雁栖湖等大型生态项目,都着重于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及其服务功能。


“控”,是指严格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合理划定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湿地范围。严格执行“先补后占、占补平衡”要求,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创新保护形式,使湿地受保护面积达到16.8万亩,湿地保护率达23%以上,湿地鸟类已达122种,连续多年观测到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


湿地有防洪蓄洪、补充水源、调节径流等多种生态功能,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弹性。成都市在公园城市建设中遵循自然规律,重视湿地生态功能发挥,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等生态建设理念的运用,做好城市水循环利用文章,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夏日的桂溪生态公园生机盎然,一条条绿道串联了绿地、湖区、运动区等多个区域,一处处雨水花园在绿道旁边静静流淌,自然的场景下蕴藏着生态智慧。


公园的东西地块各有一片湖面,锦城湖水是其主要水源,水域面积共计110亩,其中东地块湖面最宽处达到100米;同时公园内还建设了雨水循环花园、广场水景等多种类型的水景观,并结合地形设置了滨水空间,供市民玩耍,被不少市民誉为“成都版中央公园”。

5c58493b1c944944b6de68f8ed7cefe9.jpg


小微湿地+绿道

增强全民参与感

在成都市,坑、塘、灌溉渠和景观湖池组成的小微湿地众多,占总湿地资源约40%。零星分散的小微湿地,是成都市湿地最富生机的一部分,但同时碎片化问题突出。


用绿道将小微湿地串联,成都市给出了一举多得的解决办法。

全球最长的天府绿道将散落的小微湿地一一串起,使城市成为一个超大的湿地生态公园。它串起了青山与蓝网、水韵与诗意,也串起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串起了人们的幸福美好生活。


绿道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湿地碎片化的问题,也使大量生态资源得到了充分保护和利用,丰富了市民休闲娱乐的空间。


“在绿道上骑骑车跑跑步,停下来看看这美丽的湿地公园,心里别提多惬意了!”一位市民朋友感慨道。


成都市新津区湿地资源丰富,湿地面积约占全区面积11%,居全市第一。新津地处联系岷江上游地区和长江干流的关键节点,境内五河汇聚,发育形成了以河流湿地为主,河流故道、灌渠系统、林盘沟塘等多种湿地。


新津因地制宜,首次提出“全域湿地”概念,大力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了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羊马河湿地工程、百溪堰湿地、红石涵养湿地、杨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众多湿地项目。


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逐渐在新津的大地上形成了以全域湿地为生态基底,河流沙洲为景观廊道,公园城市组团为生产生活空间斑块的景观格局,为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打下“治水兴城”“以水兴文”的良好开局。


而在崇州江源街道红土社区的红土苑“微湿地”公园,小小公园内有荷花池、绿植、观景台、观赏亭、廊道,还有篮球场、文化墙、绿道等文化体育设施,居民在此跑步、打球、闲谈、散步,十分惬意。


“这里原本是高压电线下的一段狭长闲置地带。2020年6月开始,通过社区党支部带头、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居民自发筹工建成了‘微湿地’公园。环境变好了,我们都觉得幸福。每天来这里逛一逛,看风景,舒服,巴适!”红土社区村民说。


湿地不仅是公园城市探索和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还是营造诗意栖居生活场景的必要场所。彰显公园城市魅力,塑造公园城市形象,成都湿地将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做好水文章,走好生态路,离不开湿地滋养;共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共享碧水蓝天城市画卷,更是离不开魅力湿地。


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