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下午,由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以下简称促进会)、西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主办的“生态文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研讨会”在成都市温江区举行,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等50多人围绕如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建言献策。
促进会会长、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杨冬生表示,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的国家级战略。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为这项重大战略勾画出了路线图。根据中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四个目标,即——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作为全省唯一具有协助省委、省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省级社会组织,对中央作出的这项重要决策坚决拥护和支持。促进会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召开本次研讨会,意在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一定参考。他指出,中央将成渝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来打造,无论对四川还是重庆,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这一次将成都和重庆两个主城区组合到一起,称之为“成渝双核”,很明确不是搞城市群,而是以两座城市为依托,搞都市圈,希望通过双核的驱动,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他强调,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是第一次针对重大区域提出。也是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提出的,在新时期在新阶段打造新经济格局时提出的。从本质意义上,它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作为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定会利用自身条件、充分发挥自觉性,努力去促进、推进这项工作。
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省水利厅原副巡视员何钰华说,要建设高品质的生活宜居地必须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牢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就要求科技的创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必须要注重食品安全等。
促进会副会长、西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李传林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城市建设思考》主题发言,他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一个以城市发展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区域,其特殊自然生态环境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以及重要发展战略布局和战略目标定位,决定了发展生态城市是其城市建设主攻方向。而生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让生产生活在生态城市群落系统中的人民群众住得原生、吃得生态、行得安全、病得可治、游得畅快、购得无欺、娱得舒心、乐得其俗。他认为,双城圈生态城市建设意义重大。成渝地区同处长江黄河上游且靠近源头生态屏障区,成渝两市共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主导地位和四川盆地,周缘环境地质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生物生境多样、能源物源资源丰富,必须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必须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坚持绿色本底,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发挥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主功能,推动发展绿色转型、生态转型,切实发展生态城市,促进自然—人—社会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打造环境生态化、经济生态化、文化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生态共同体,以培育放大西部地区经济新增长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双循环发展“主动脉”,以推动实现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高品质宜居地建设提供健康、幸福、快乐的生态城市示范。并进一步提出双城圈生态城市建设战略构思和双城圈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举措。
促进会副会长、原省委防范办副主任、巡视员尹大明在发言中提到,中央作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突出了成渝双城的协同、带动作用,成渝地区将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的增长级和动力源。
促进会副会长、成都市温江区委原常委、区政府原副区长赵一贵说,“成渝双圈”处于内陆更处于西部,发展建设逻辑上应与其他三大区域经济圈有很大的不同,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应该是本区域发展的主基调。今天研讨会的主题就很符合这个主基调的,鲜明地提出了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突出了高品质宜居地建设,这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行动。并建议重视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
促进会监事、省政府参事室原副主任、巡视员任杰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最核心最长久的问题是理念问题。生态文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理当在应对性、应急性解决当前面临的随处可见可感可知的环境环保环卫等紧迫问题的同时,更需要追根溯源,着眼长远,深入本质,着力生态文明理念的研究、建设、弘扬和养成等根本性问题。
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四川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兼校长、教授、博导文心田表示,成渝双城圈是继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之后的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其发展必然是高质量的,生态文明引领就是促进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并以温江区为例,谈到了“农旅”结合发展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思路。
促进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巡视员陈一农提到,发展“成渝双圈”可吸引更多人才入驻成渝,将这里发展成为真正的人才洼地。他还强调,高品质生活应该是一种极简的、生态的生活状态。要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环境是关键,人自身的文明是关键,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至关重要。
促进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原省文化厅副厅长严福昌认为,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过程中,当经济生活相对丰裕时,人们就会追求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川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源远流长,巴蜀儿女应该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通过文旅结合等形式,将巴蜀文化发扬光大。
促进会专家、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董进智作《推进乡村艺术化 建设巴蜀水美新村》的主题发言,他认为,要达成“高品质生活宜居”这个概念,起码要符合四个条件:一是生态化,二是融合化,三智能化,四是艺术化。生态化一是对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二是对生态的转化,把生态融入到经济发展之中,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三是塑造生态文明。融合化即现在的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高品质的生活离不开这些元素。智能化是指现在的智能科技,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数字化,没有这些东西,就谈不上高品质生活。艺术化就是把艺术融入到经济发展建设当中。他指出,随着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从长远来看,乡村艺术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的乡村振兴就应该和艺术相结合,给它插上艺术的翅膀,建设出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美丽乡村。成渝地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应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农民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功用。将艺术家、企业家汇聚一起,以各种艺术形式,挖掘和展示乡村的美。把我们的巴蜀文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熊猫文化等,融入到山水之中,打造具有巴蜀特色的水美乡村。
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胡代全认为,应把中小城市建设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小城市特别是县城建设的总体规划,认识客观规律,把握客观规律,运用客观规律,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围绕、服从生态文明建设展开,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硬环境。
省林业和草原局科研教育处处长张黎明结合省林草局近来与重庆联合开展的一系列相关工作指出,作为林草行业,以生态文明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主要是抓好生态、发展业态、培养文态。并希望促进会接下来能多和大学、中小学互动,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到各大院校之中,从教育的角度提升老百姓对生态文明的意识程度。还要多和重庆联合,构建起一个双城之间的平台,把四川生态文明推进变为双城生态文明推进。
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教授廖果指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问题,是硬件建设优先而意识建设落后,视觉上的“绿”成了“生态”的标志,最后变成生态建设成功,文明建设却没跟上。利字当头的生态文明建设就像没有根的树,一吹就倒。他认为,“宜居”应该符合“宜业、宜学、宜行、宜游、宜购、宜安” 六点要素,否则都谈不上高品质。
促进会理事、宜宾学院教授黄飞认为,是不是高品质?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来衡量。并从绿色能源和低碳城市、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等方面交流了能源、经济和环境之间协调平衡发展问题,来充分理解生态文明引领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
会议最后,中建深圳装饰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党总支副书记、纪检委员赵虹及绿指(成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郑永涛,分别结合自身公司情况,围绕“成渝双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建设作了相关发言。
促进会副会长、秘书长、民盟省委委员、生态环境与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曹鹤舰,成都市温江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阳及促进会秘书处相关同志、相关会员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