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会动态
崔鹏院士: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读《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有感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读《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有感

 

崔  鹏

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群众美丽中国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来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时期,体现出时代的鲜明特点。


四川省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和东侧,地处我国地貌格局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构造、地貌和气候条件复杂,兼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脆弱性特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重要的江河源头保护区和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区,在维护长江、黄河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独特的作用,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因此,四川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编撰的《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分综述篇、市州篇、案例篇三个篇章,从篇幅和内容的分布来看,综述篇是全书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部分举要治繁,提纲挈领。生态文明建设涵盖甚广,《报告》注重经世致用,兼顾事实呈现与理性分析,并就实际问题提出科学建议,全方位展现了四川省“十三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记录了四川人民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反映了地处长江、黄河母亲河源头的四川省为国家生态屏障建设做出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主席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起源地和孕育地,也是我国资源最富集、生态环境价值最高、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地方,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轴心,在推进民族复兴和“美丽中国”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四川省超过96%的水系均属于长江水系,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和世界珍贵物种基因库之一。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关乎着国家生态安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四川省是黄河流经的第二个省份,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重要湿地生态功能区,在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对筑牢长江、黄河中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维护国家长远利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的一系列生态保育战略部署和重点工程以及典型经验,有效保护了长江和黄河的源头,不仅优化了四川自身的生态环境,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形成经验和模式;同时,也为长江和黄河两个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做出重要贡献。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对我国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骤然增大,对石油、木材等能源的开采也持续增加,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在加剧。发展低碳清洁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四川是清洁能源大省,全国最大绿色能源供给地,水、风、光等资源丰富且分布相对集中,对全国能源结构优化、减少碳排放作用巨大。特别是水电和天然气两大清洁能源的储量和可开采量都极其可观,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地位重要、贡献突出。四川省通过西电东送和川气东输工程,为东部和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也为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均为国之大者,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乎优质安全食物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四川省是农业大省和我国粮食主产区,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凝心聚力,综合施策,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在粮食安全保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数据表明,四川省以全国5%左右的耕地,养活了8300万人口;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国第一,粮食产量超过700亿斤,是肉、蛋、茶叶、水果等多种生态农产品的主要产区,至少25种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


四川省在区位上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段,约占四分之一幅员,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建设生态文明是长江经济带和四川省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要求。此外,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的领头羊,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和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核心区。四川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不仅能满足本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能起到示范引导作用,促进区域绿色发展。该《报告》的出版,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提供借鉴,能在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640.png

图为2022年5月30日崔鹏院士接受CCTV-13《新闻直播间》采访


【作者简介】

崔鹏,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8月7日出生于陕西西安,籍贯陕西西安。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0年在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研究。在泥石流形成、运动和成灾机理研究中,初步建立土力类泥石流起动理论,深化泥石流运动阻力认识,阐明流量放大、输沙及其灾害链规律,揭示成灾机理。在减灾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建立基于起动机理的泥石流预测预报原理和方法;提出泥石流过程调控的灾害防治原理和方法;发展了山区道路和风景区泥石流治理模式与技术。揭示了汶川地震区泥石流、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提出不同空间尺度的泥石流风险分析方法和特大泥石流防治原理。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