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基地,经过精心抚育的人工林海,郁郁葱葱,一望无际。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兴华置身其间,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项目建设完成以后,这片区域森林覆盖率将提高3.45个百分点,将有效促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国家生态大省、战略腹地。自2018年全面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以来,四川将此作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生动践行“两山”理论,突显森林“四库”价值,绘就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科学增绿,着力培育优质森林
“这片林子,过去是一片柏木纯林,我们采取砍劣留优、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的措施进行了抚育间伐,留下了优势树木。同时,也补植了一些桢楠、香樟,将纯种林变为混交林,丰富森林结构,提升森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龙泉山储备林项目基地,总规划师柳丽杰手指的柏木林,疏密有度,长势旺盛。间种的楠木,也已经吐出新绿,与柏木一起组成了错落有致的混交林风景。
社会越是发展,人类就越需要森林。
建设国家储备林,就是国家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对森林的多元需求而部署的战略行动——在自然条件适宜地区,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现有林改培、抚育间伐、补植补造等措施,培育优质、高效、多功能的森林。
“核心任务是要解决生态保护与木材供给之间的矛盾,首要任务是增加大径级木材的数量和质量,根本任务是提升森林的综合生产能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四川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
梳理四川的森林家底:全省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蓄积18.95亿立方米,居全国第四位;人工林面积超8000万亩,居全国前列。建设国家储备林,四川资源基础好、发展潜力大、比较优势明显。
对标国家建设要求,结合本省资源实际,四川迅速厘清了建设思路:将人工商品林、低产低效林、森工林区、国有林场作为主阵地,优先开展营造林建设,优先开展大径级用材林建设,优先通过抚育措施开展大径级用材林建设。
“重点针对过去营造林中普遍存在的重造轻管、重量轻质的问题,以科学的营林措施,改变我省人工林结构单一、生长不足、含金量不高的现状,培育更多优质木材,发挥森林多重效益。”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说。
“三个优先”引领建设路径,为全省储备林建设刻下定盘星。
四川又在川东北、攀西、盆周、川南“四大片区”擘画了战略蓝图: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森林防火标本兼治、公园城市建设,竹林风景线建设,大力培育柏木、杉木、松树等大径级木材,栽种香樟、桢楠、银杏等乡土树种和珍稀树木,使森林结构更稳定、功能更完善、景观更丰富、生物更多样、附加值更高。
储备林建设在全省21个市州全面推进,“扩绿、兴绿、护绿”的集结号响彻巴蜀大地。
省林草局局长李天满指出,“要让储备林建设成为提升全川森林质量的关键一跃,变荒山为青山,变纯种林为混交林,变低效林为高效林,厚植绿色本底。”
机制活绿,着力畅通金融活水
“预计20年后,项目培育的中山柏大径级木材和珍稀树木,价值可达4.9亿元,林下种养和苗圃育苗收益可达1.5亿元,完全可以解决还款问题。”
达州市开江县中山栢国储林建设基地,县林业局党组书记胡凌估算着项目建设投入与产业的经济账。该项目建设规模5000亩,总投资6000万元,资金来源是农发行融资贷款,通过发展立体种养,可以确保项目资金“借、用、还”良性循环。
“谁来建?钱从哪里来?”是推进储备林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四川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创新多元投融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本“进山入林”。
加强政策支持。四川将储备林项目纳入中省财政贷款贴息、森林保险范围,优先安排各类营造林补助资金,鼓励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实现以结果为导向的政策支持。
坚持高位推动。省林草局与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农发行四川省分行、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等5家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储备林建设的政银全面合作。
储备林项目多效益统筹、多业态融合的特点,也带来了市场广阔的增长潜力与先发优势,增强了投资主体参与项目建设的信心。
成都市龙泉山储备林项目,获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贷款100亿元,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每年向项目建设方支付缺口补助;广元市剑阁县引入川林集团,投入4.65亿元,拟于五年项目期内建设储备林30.1万亩,后期木材产业链布局由川林集团按需投资;雅安市雨城区,引入希望田园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参与储备林项目建设,约定由该公司在五年建设期内投资1.8亿元,重点发展林下产业和森林康养项目。
创新多元的投融资机制,畅通了储备林建设的源头活水。一个个储备林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四川以加速度跑入全国储备林建设的快车道。
截至2024年5月,省林草局已审查备案储备林项目175个,总建设规模1860.9万亩,总投资规模1905.5亿元。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均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全省累计完成储备林建设260万亩,提前完成“十四五”既定目标。
项目建设唤醒了沉寂的山林,座座青山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发展兴绿,着力服务乡村振兴
广元市剑阁县姚家镇国储林项目基地,高耸的大径级木材与林下活跃的养殖业相得益彰。“公司+林农”的储备林建设模式,为当地林农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村民李建说,“林地流转、林木分成,加上日常管护、务工报酬,一年的收益至少能有4万元,比过去出门打工强。现在只要把树栽好,把林下经济搞好,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宜宾市筠连县国有林场储备林项目基地,大径级木材杉木,伸展于蓝天绿竹之间,凌空耸立,枝繁叶茂;林下栽种的笋用竹方竹,在杉木的庇护之下,撑起一地新绿,青翠欲滴。
宜宾市依托储备林项目延伸竹产业链,竹林风景的壮阔、竹编艺术的精巧、竹文化的雅趣、竹食品的奇爽……让这一城绿意成为名扬四海的生态名片和金字招牌,为四川省打造世界级竹生态旅游目的地再添新彩。
作为近年来四川省投资规模最大、金融支撑最强、覆盖面最广的林业建设项目,四川对储备林建设寄予厚望。
“储备林储备的,不仅是‘材’富,更是绿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省林草局局长李天满说,四川将储备林建设作为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换的重要通道,推动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四库联动,促进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力服务乡村振兴。
各地积极探索“储备林+林下种养”“储备林+生态旅游”“储备林+碳汇”等模式,做强森林资源储备体系和绿色产业发展体系,引导农户采取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参与项目建设,分享生态红利。
广安市邻水县,依托储备林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建成安吉白茶7000亩、刺黑竹笋3500亩,形成种苗培育、基地生产、市场销售完整产业链,参与项目建设的林农,人均增收3.5万元。
眉山市洪雅县,依托储备林项目推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培育林竹7万亩,林茶0.3万亩,林药0.3万亩,森林食品年产量超过1.8万吨,林粮综合产值突破14亿元。
从春的播种、夏的繁茂,至秋的收获、冬的蕴藏,每一株高大挺拔的树木,每一片铺青叠翠的山林,每一张因绿而富的笑脸,都映射着四川在国家储备林建设中迈出的坚实步伐、收获的累累硕果,都因此而汇聚起绿色振兴的澎湃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