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态要闻
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保护发展新答卷 ——2024年四川推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

19ac9c30f2326f1fe2754d3b2d058c3c_01201.jpg

若尔盖县花湖湿地。


76e4c8e0c450ef1693a72737ef0b478d_01202.jpg

绵阳市平武县的珂楠古树。


777065f2aad09aa65750d06b14529512_01203.jpg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龙苍沟入口社区雕塑。


在若尔盖湿地,成群的灰鹤掠过结了冰的湖面;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里,市民沿着森林绿道悠闲骑行;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新布设的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频繁捕捉到野生大熊猫的萌态;川北盆周山区群山下,林下散养的剑门关跑地鸡喝上山泉水、吃上“营养餐”,转眼身价翻倍……行走在巴蜀大地,一幅山清水秀、万物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展。


2024年,四川省林草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林草事业、林草产业“两业并举”和改革激活、创新赋能“双轮驱动”总体战略,在“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国土绿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交出一份厚重答卷。


点绿成金 为“森林四库”建设贡献四川力量


在富顺县永年镇,曾经的伐木工张建国有了新身份——林下经济合作社技术员。他管理的50亩“竹菌共生”基地,实现亩平均采收大球盖菇2000公斤,亩平均产值30000元。“现在,麻竹下不仅能种植竹笋、菌类、中药材,林下还能养跑地鸡,收入是过去的5倍以上。”张建国的转型故事,是“森林四库”建设的生动实践。


去年9月,《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推进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四川闻令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森林四库”建设,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并探索出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路径:


“水库”功能提升惠及民生。聚焦重点区域,大力组织实施退化林、退化草原和退化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系统构建岷江上游退化林水源涵养功能提升、干旱河谷植被重建和川西北沙化治理配套关键技术体系,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钱库”扩容开拓致富门路。积极拓展生态旅游的外延与内涵,去年四川林草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亿元。在青川县青溪镇阴平村,全村依托森林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参与民宿经营200余户,生态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三分之二。


“粮库”立体开发释放潜能。截至2024年底,全省林粮经营面积达8100万亩,林粮产量1450万吨、产值1700亿元,较“天府森林粮库”建设启动前分别增长10.8%、33.4%和33.6%。乐山市峨边县发展林下种植赤松茸、天麻、椴木菇近5000亩,带动农户500余人就业,助农年均增收8000元。


“碳库”机制创新打破壁垒。通过开展不同层级、不同资源类型的省级林草碳汇工作试点,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非煤矿山生态修复、马尾松退化林修复等12个固碳增汇示范样板基地,开发碳汇项目30个。森林固碳增汇能力大幅提升,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前进路径已明确。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出台一批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和技术指南,有力推动实施方案落地落实,在具体实施中更好统筹生态保护、生态发展与生态安全。


在建设“天府森林四库”的实践中,从广袤森林激发出的无限潜能,将绿水青山激活,将金山银山壮大,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夯基垒台 多措并举夯实生态本底


站在海拔3400多米的花湖,看着远处的水鸟在湖面上恣意嬉戏,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感慨万千。通过近年来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若尔盖湿地实现大变样。“不少光秃秃的河滩变成有植被有蓄水的湿地,越来越多的候鸟回来安家了。”


这只是四川全域增绿的缩影。2024年,四川多措并举夯实生态本底——


植绿攻坚交出亮眼成绩单。依托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全省国土绿化规划和防沙治沙规划出台并实施,全年完成人工造林(含更新)58.61万亩、退化林修复118.79万亩、森林抚育320.2万亩,义务植树近9000万株,治理沙化土地55.7万亩、石漠化土地18.1万亩。


古树名木焕发新生机。去年,四川启动千岁古树名木保护三年行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七进”和“我为古树上保险”等活动,争取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4500万元支持翠云廊古柏等重点古树(群)抢救性保护复壮,新增古树名木5967株,其中一级古树及名木291株,新建省级古树公园5个。


护绿管绿力度加大。常态化管护国有林、非国有公益林和天然商品林2.9亿亩,实施国有中幼林抚育84.76万亩。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化普查,全面完成3409个样地调查。完成基本草原调整优化,摸清全省草原健康和退化现状,建成草原资源管理数据库。


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标志性进展。去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健全完善川陕甘协作工作机制,编制空间管理与利用等7个专项实施方案,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设立界碑界桩3646个,修复大熊猫栖息地9万余亩。


守绿促进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姬鹬首次加入四川“越冬水鸟群聊”,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发现可能存在动植物新物种3个,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植物新物种巴朗山盆距兰,全省野外珍稀物种“遇见率”持续提升。


系统治理 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巴蜀样板”


“发展‘森林+’,养林又养人!”通过集体林地确权,崇州市、大邑县等地不断整合林地、林木等多类土地资源,盘活林区、矿区、镇村闲置公有资产,发展生态旅游、度假康养、林盘休闲等复合产业。崇州市竹艺村等村集体以2100亩林地入股合作共建竹艺公园,每年获得保底收益90万元,参与的农户人均每年可获得保底租金收入850元,门票达到一定数量后,总收入的5%也将作为分红落入农户的账户。


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是四川林草激活绿色动能的探索路径之一。2024年,四川林草系统以系统思维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四川林地承包经营权得到有效落实。数据表明,目前全省已确权集体林1.7亿亩,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属证书1500万本,确权颁证率高达90%。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流转林地2476万亩,集体林重点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2169元,较2007年四川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初期有显著提升。去年10月,四川正式印发《四川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可以预见,未来沉睡的绿色资产还将加速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活水。


着力做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服务。聚焦重大项目建设,过去一年来,省林草局多措并举优化政务服务,125个重点项目用林用草审批平均用时缩短至5个工作日,提速30%以上,85个重点项目市县两级审核平均用时提速20%以上。高效完成238个重点项目林草审批手续办理,重大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保护地优化释放生态红利。制定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方案和技术标准,建成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库。2024年,四川组织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23个,获批10个。


社区探索共建共赢模式。2023年底,《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社区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印发,推动试点社区融合创新发展。启动广元青溪、雅安龙苍沟等重点入口社区建设,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超446.75万人次,直接收入25.42亿元。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建设友好型入口社区,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3800余个,卧龙片区率先实现“一户一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带动每户每年至少增收1200元。


站在新起点,四川林草已锚定更高目标: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三效”统一,全面推进“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加快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切实担负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政治责任,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林草力量。(林草轩 图片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