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生态要闻
春风又绿蜀水岸  满眼绿意沁家园——四川推进科学绿化谱写扩绿提质新篇章

三月蓉城,春风拂面,190余个家庭走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用双手为山川添绿,见证一片荒坡蜕变为城市“绿心”;资阳市临空经济区雁溪湖生态绿化植树点,党政军民共植“同心树”,150余株桂花、小叶香樟、海棠树苗构筑起民族团结的生态长廊;南充市嘉陵江畔,香樟、银杏等树苗在春雨中舒展枝叶,“线上认养+线下种植”模式让9个义务植树基地焕发生机……这是今年四川春季义务植树的生动剪影。自2016年启动“全面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以来,四川累计有3.2亿人次参与义务植树,栽植树木15.6亿余株,而今,随着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的深入推进,巴蜀大地正以“绣花功夫”织就锦绣山河,让每一抹新绿都镌刻着生态文明的深刻印记。


扩绿:重彩勾勒生态蓝图


初春的雅安市雨城区望鱼镇,森林抚育正当时。曾经因粗放经营导致“黑森林”密布的集体林地,如今依托“国有林场+集体林”模式,通过科学间伐、补植乡土阔叶树,林木碳汇能力显著增强,林下野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茁壮生长。不远处的洪雅林场,98.8万亩国有林被精心打造为“四季森林博物馆”,通过近自然经营培育针阔混交林,形成“春花夏竹秋枫冬雪”的立体景观。


从“黄土坡”到“绿屏障”,从“砍树人”到“营林师”,四川的绿色嬗变,印证着生态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型。自1989年“绿化全川”战略启幕,到2015年大规模绿化全川再出发,四川重点工程造林以年均350万亩的力度拓展绿色版图,森林覆盖率从19.21%跃升至38.03%。而今,作为全国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之一,四川以《四川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为蓝图,推动林草生态资源保护与建设向常态化、精细化、科学化迈进。


“以前风沙大得睁不开眼,现在草场变绿了,牛羊吃得饱,日子越过越好。”在若尔盖草原防沙治沙现场,藏族牧民扎西正查看网格沙障中的高山柳成活情况。这片曾以每年500公顷速度扩张的沙地,通过“灌草结合+牧草补播”模式,植被覆盖度提升至85%以上,昔日阵阵黄沙没了踪影,沙区正在变为绿洲、变成景区。


近年来,四川省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协调协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同时,四川还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绿化,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完成营造林522.49万亩,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至41%;治理沙化土地55.7万亩、石漠化土地18.1万亩,修复退化草原956.3万亩。


“科学绿化不是简单的种树,而是要构建健康稳定持续的生态系统。”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以来,四川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超26亿元,实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通过“统筹空间布局、强化科技赋能、创新政策机制”三大路径,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国土绿化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的跨越。


护绿:匠心守护绿色瑰宝


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为古树名木保护立下“护身符”。在四川,这份条例的落地激起千年古蜀道上的绿色涟漪——条例借鉴了广元翠云廊古蜀道“交树交印”“官民相禁剪伐”等制度,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


在剑阁县马道院,一块刻有清代乡民护柏故事的《禁戒碑》静静伫立,见证着“植柏护柏”理念代代相传。如今,全县29个乡镇新增52名专职护林员,将古柏保护纳入干部考核。广元市更是借力林长制组织体系,组建市、县保护机构,完善市、县、乡、村、组五级网格化保护体系,逐株落实“一名党员干部+一名群众+一名专家+一名护林员+一名监督员”的保护力量。这种“传统智慧+现代治理”的融合,让千年古柏保护从民间自觉升华为制度保障。


科技赋能也成为古树保护的重要推动力。通过5G+8K超高清沉浸式显示技术,翠云廊剑阁段跨越几百公里,在四川广播电视台“XR沉浸式体验空间”里舒展开“年轮密码”,地方工作人员与省级专家实现“云连线”,共话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未来。


站在翠云廊的千年古柏下,技术人员依托激光雷达扫描构建三维动态数据库,实时监测并精准捕捉古树名木的生长微变化。


在遂宁广德风景区与金华山连绵的绿意深处,2459株古树名木已完成GPS定位和电子建档,只需轻扫树牌二维码,树龄、树种等身份信息便随云端数据库的流转而触手可及。


2023年,四川发布古树名木保护总林长令,进一步压实保护责任和要求。近年来,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实施“一树一策”抢救性复壮工程,建立“总林长令+专项基金+数字化档案”保护体系,建成省级古树公园50个,全省7.8万株古树名木构成的“绿色宝库”,正成为美丽四川的生态见证与文化符号。


“我们将深入挖掘古树名木的多重价值,让穿越古今的绿色瑰宝,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四川。”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三级调研员陈思慧说道。为深化保护体系,四川及时部署、全面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宣传贯彻,并将启动《四川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同时,通过持续打造古树名木公园、建设古树保护示范小区、开发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人与古树共生共荣。


兴绿: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3.12植树节次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宣传贯彻种子法 护航‘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普法宣传活动在自贡市荣县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将一株株油茶、香樟良种苗木递到群众手中,张大姐手捧油茶苗,笑眼弯弯:“油茶树种在房前屋后既好看,又可以产茶油!”


这些苗木的培育,离不开荣县国有林场的默默耕耘。在荣县国有林场油茶苗圃里,新抽的嫩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正在孕育新的生机。截至2024年,荣县国有林场已培育良种苗木2500余万株,销售1500余万株,带动全县油茶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年产值达5亿元,惠及4.5万农户。


据四川省林草种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四川持续推进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断加强林木良种选育,积极推广林木良种与乡土树种造林,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75%以上。


在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1.37万亩人工林经卫星影像与GIS测绘筛选,成为全省首张县级全域草地碳储量图试点。2024年9月,该项目入选全国首批CCER林业碳汇项目,40年计入期内可产生11.7万吨减排量,让“卖空气”的愿景照进现实。


四川作为全国第二大林区,森林碳汇资源潜力巨大。近年来,省林草局积极探索林草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在4个市(州)、13个县(市、区)和8个单位开展了不同层级、不同资源类型的省级林草碳汇试点,启动了省级林草碳普惠项目23个;2024年,联合生态环境厅出台《深入推进林草碳普惠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四川省林草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初步形成《指导意见》为“1”,配套制度为“N”的“1+N”省级林草碳普惠机制。


巴蜀大地,点绿生金。青川唐家河“熊猫蜜园”年销蜂蜜200万元,平武高村乡生态导赏员在家门口就业,金堂龚家村油橄榄产业让村民收入翻番,凉山宁南核桃产业融合林旅实现持续增收……2024年,四川林草产业总产值达5800亿元,同比增加11.5%,竹浆产能稳居全国首位,生态旅游综合产值突破2000亿元,20个“天府森林粮库”建设项目星罗棋布,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串起生态经济链,绿水青山正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国森林资源大省,现有林地面积3.81亿亩,居全国第1位,其中森林面积2.6亿亩,建设‘森林四库’优势突出、潜力巨大。”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三绿”并举,到“四库”联动,四川以“春风拂绿万重山”之势,超额完成人工造林、中幼林抚育等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建设任务,更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全面推进“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向着2030年2.65亿亩森林、1万亿元林业产值、10亿吨碳储量的奋斗目标砥砺前行。(作者:王意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