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蜀山,林海涌翠。天府之国,绵延的森林与现代化城市交相辉映,奔腾的江河滋养着这片肥沃的土地。国家储备林,作为保障我国木材安全的战略储备,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生态价值实现的理想范本。
近年来,四川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水、钱、粮、碳”四库联动为引领,于2022年全面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全省锚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目标,以“提质、兴业、利民”为主攻方向,奋力书写一幅“国家得木材、地方得增长、行业得发展、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增收”的多赢画卷,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四川路径。
规模已然显现。截至目前,全省国家储备林备案项目达170个,覆盖21个市(州)的105个县(市、区),规划面积超过1830万亩,总投资规模高达1846亿元。金融“活水”奔腾而入,已为113个项目授信923.2亿元,其中95个项目获得贷款投放242.7亿元。一幅以绿色为底、生机勃勃的振兴画卷,正在巴蜀大地加速铺展。
提质:优化生态本底,让森林“会呼吸”
国家储备林建设,首重“提质”。其核心在于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经营水平,精准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活力,终极目标是实现“储材于山、聚富以林”。
这项基础性工程已取得扎实进展:累计签订林地流转合同402万亩,为86万亩林地办理了不动产权证,使其拥有了法律保障的“绿色身份证”,并完成营造林建设156.5万亩。生态嬗变,正始于这一系列扎实的行动。
实践的成效最为直观。在洪雅县的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对比鲜明的一幕映入眼帘:一侧是林木稀疏、长势孱弱、缺乏生机的林地;另一侧则是林相丰满、树干挺拔、绿意盎然的森林。这“一眼可辨优劣”的变化,正是储备林建设追求“提质”的生动缩影。
马边县的实践则展现了空间的巧妙利用。在郁郁葱葱的林间空地上,规模化套种的笋用竹与火棘长势喜人。形成了林上珍贵大径材茁壮成长、林下鲜嫩竹笋蓬勃生发的“林上筑屏,林下生金”立体模式,让每一寸林地都焕发出双重生机。
在高县,“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的森林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曾经树种单一的纯林,正逐步向结构优化、物种多样的“复层异龄大径级森林”演变。科学地经营,如同为森林重塑筋骨,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兴业:激活绿色动能,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国家储备林建设,关键在“兴业”。它始于木材,却远不止于木材。四川以林为基、向绿图强,着力构建“从源头到终端”“林上林下立体发展”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价值链横向拓展,释放生态经济的澎湃动能。
产业根基正在夯实。全省已建设经济林、林下经济等林业产业基地15.7万亩,修建各类型林间道路2626公里,建成管护用房5.3万平方米。这些道路如同发展的“毛细血管”,而管护用房则如哨兵般守护着这片绿色财富。
通江县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深度挖掘本地特色资源,擦亮“通江银耳”这块金字招牌,实现综合产值高达35亿元。同时,大力发展杜仲产业,建成杜仲叶林基地3500亩、杜仲精深加工厂4000平方米,成功开发出10余个杜仲特色产品并上市销售,实现产值1300万元。
在广元市昭化区,“林下生金”从理念变为现实。当地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与“森林钱库”巧妙融合,创新推出“松林+茯苓”“柏林+淫羊藿”“核桃+夏枯草”等立体复合种植模式。已建成7.5万亩林药基地、1.1万亩连片“森林药材库”,年产药材超2.7万吨,产值达4.1亿元。其中,夏枯草规模产量全省领先,有效成分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在西南药材市场掌握了定价话语权,小小草药催开了绚丽的“致富花”。
广安市前锋区结合国家储备林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茶产业,创建基地、兴建茶厂、打造民宿,走出一条“林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目前,1万亩林茶基地、8000平方米现代茶叶加工厂、3000平方米特色民宿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年收入可达3000余万元。
春华秋实,绿野生金。从林下经济到精深加工,从生态旅游到碳汇开发,四川国家储备林的“兴业”篇章已在巴蜀大地多点开花,蕴藏在广袤森林中的产业潜力,正被源源不断地唤醒。
利民:共享生态福祉,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国家储备林建设,核心在“利民”。它致力于为人民群众增添身边的绿、眼前的美,更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为林农创造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开拓持续增收的空间,让绿水青山的生态福祉真正惠及千家万户。
老百姓的笑容,是最实在的民生答卷。项目建设已累计涉及农户51万户,聘用当地林农达300余万人次。护林员、特色种养、林产品加工、森林抚育管护等岗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真金白银流入林农腰包,致富增收之路越走越宽。
典型案例遍地开花——
在剑阁县,采用“企业+合作社+林农”模式盘活森林资源,紧扣林农核心利益,搭建起“林木补偿得保障、林地经营获收益、劳务务工挣薪金、收益分成享红利”的四重增收体系。项目还同步配套建设林区道路、综合水池,优化林农生产条件。目前累计收储森林资源9.7万亩,支付林农相关费用6732.5万元,带动周边就业1516人次。
在巴中市恩阳区的包树梁村和彭家梁村,村企合作展现出强大活力。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储备林项目公司紧密携手,创建“项目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三位一体联农机制。项目公司负责技术、种苗和销售兜底,村集体负责资源统筹和劳务组织。带动320多名林农务工,人均增收31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0万元大关。
而在平昌县金宝街道南家村的大茅坪基地,一种“租金保底+逐轮分成”的利益分配模式有效调动了各方积极性。林农在每亩年租金16元的基础上,还能在每轮采伐后与企业、村集体按5:4:1的比例分享销售收入。同时,通过“基地+加工+销售+科技支撑+劳务服务”的全产业链模式,引入知名企业订单收购,并由科研院校提供技术支持,大大降低了林农的市场风险。该基地总面积2100亩,预计全面投产后可实现净收益600万元,其中林农务工收益可达80万元。
林海富饶,奔涌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巴蜀大地正在实践中,重新定义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多元价值。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时代浪潮,正让四川的林业图景愈发美丽。未来,四川将继续深耕这片绿色沃土,让每一片林海都成为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坚固屏障、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惠及万千民生的丰厚希望,在绿水青山间绘就共同富裕的壮美篇章。